馮驥才:這個時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搶救

“歷史文化是一次性的,如果失去,不可能重新恢復,沒有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后人擁有多少?!?/blockquote>

發自:天津

責任編輯:宋宇

(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國史新記·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中國言者)

“歷史文化是一次性的,如果失去,不可能重新恢復,沒有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后人擁有多少?!?/p>

“這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中一次空前的遭遇,一次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期間無法避免的文化遭遇?!瘪T驥才這樣概括他這些年致力奮斗的文化境遇與個人的命運。因此,他的心態平和從容:“從宿命的角度看,我的‘悲劇’命中注定?!?/p>

馮驥才說自己經歷了兩次轉型:從繪畫轉到文學,又從文學到文化遺產保護。

轉向文學之前,馮驥才畫了十五年畫。在1970年代末開始的新時期文學大潮中,他放下畫筆,記錄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運。進入1990年代,他心中忽然沒有了方向盤,放下文學,投身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漩渦”。

“如果我還在書齋里寫作,不會知道可怕的文化現實正在全國發生?!瘪T驥才說。

從1983年起,馮驥才就是“文革”后作家里的第一批全國政協委員。當時全國政協委員中的年輕作家只有馮驥才、張賢亮和何士光,老作家有蕭乾、周而復、姚雪垠、馮牧和陳荒煤等,還有李可染、吳作人等藝術家。馮驥才做了七屆三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其中三屆任常委。

2001年起,馮驥才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這并不是“閑職”。同年,他就啟動并主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2008年,溫家寶總理授予他國務院參事聘書。作為政協委員和國務院參事所提的建議,跟作為個體的知識分子提的建議并不一樣。

“個體知識分子可以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