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人物的命運難道不是作家的責任嗎?”
“朱永靈看上去更像樸實嚴謹的工程師,一點沒有官員的樣子,真的是兢兢業業幾十年就做了一件事。大橋通車之后,他依然謙虛低調,不再接受任何采訪?!?/blockquote>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宋宇
1985年6月,《當代》雜志社舉辦“當代文學獎”。陳忠實的《初夏》獲獎。前排左一為陳忠實,左二為常振家,左三為柯云路;后排左二為朱盛昌,左四為何啟治。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1998年,孔令燕從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到《當代》雜志擔任編輯。當時,《當代》十年沒進新人了。
當時的編輯主體是50后一代,孔令燕年齡最小。除了跟現在的副主編楊新嵐年歲差距不大,其他人差不多都比她年長二十歲左右。她喜歡這個小環境:第一任主編秦兆陽提出并確立的現實主義傳統,經過朱盛昌、何啟治、常振家、洪清波、周昌義等幾代人的堅持,風格和內涵又各不同。
對于文學期刊和現實主義,那都不是好年月。幾乎每一家期刊發行量都斷崖式跌落,《當代》也從1980年代最高的五十萬份跌落到十萬份左右;先鋒文學、“新寫實”都很流行,現實主義顯得有點落伍。各地號召文學期刊走向市場,有的期刊開始自謀生路。
孔令燕剛上班時見到各地同行,大家最熱衷談論的就是“改制”和“拉贊助”,或計劃跟哪家企業合作?!懂敶繁容^鎮定和穩定,繼續以現實主義為主,以不變應萬變。雜志所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注:下稱人文社),及后來的主管單位中國出版集團,都沒有讓《當代》完成硬性經濟指標?!霸僬f,《當代》的人也不善于拉贊助,所以多年來《當代》沒有上過軟文或廣告?!笨琢钛嗾f。
反倒是《白鹿原》《塵埃落定》等重要現實主義作品,都在那樣的環境中發表?!扒拜吘庉嬔詡魃斫?,讓我很快領悟到《當代》所堅持的現實主義的精髓?!笨琢钛鄬δ戏街苣┯浾哒f。作為年輕的新生力量,她到來后關注到雜志以前比較忽略的事情,諸如出版圖書、開拓市場、信息化以及其他跨越邊界的嘗試。
“《當代》以前給人的印象是重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果一部作品現實性強,藝術性上差一些,是可以的?!笨琢钛喈敃r覺得《當代》還像本老雜志,思路、理念和作品風格都顯得有點保守,所以希望在不傷害雜志主體風格的前提下,形式上可以嘗試一點突破。
2000年左右,孔令燕在《當代》開設過一個網絡文學欄目,中國的傳統雜志最早與網絡文學握手。那時在網上寫作的是一批最先掌握上網技術的作者,多為理工科背景,聚集在榕樹下和天涯社區。
孔令燕每期選編五六位作者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短篇作品,十來頁,《網蟲日記》后來還拍成了情景喜劇。欄目做了三四年,2003年左右停了,那時網絡普及,網絡文學成為全新的類型文學。后來,她仍比較注意雜志數字化方面的發展,如線上閱讀、設立網站、開通微博微信?,F在,年輕編輯共同維護的《當代》微信公號,已經吸引到十幾萬關注者。
“但雜志不能老變風格,基本定位不能變?!痹诳琢钛嗫磥?,《當代》就是要尋找既能反映現實,藝術上又比較成熟,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比較好的作品。她自助理編輯開始,又做過編輯、副主任、主任,直到2014年擔任主編,負責雜志的全面工作?!拔业穆殬I生涯就是隨著《當代》雜志逐漸拉長,我是在《當代》成熟起來的?!彼f。
《白鹿原》手稿。
“現在有幾個人能這樣在生活里泡著”
2016年4月29日,孔令燕由短信得知,作家陳忠實當天早上7點40分離世。她馬上讓公眾號編輯紀念陳忠實的內容,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