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中:法治應以公正作為生命線
“只有真正做到審判、檢察獨立,才能保證司法公正?,F實中,普通的案件做到比較容易,但遇到特定的案件,檢察院和法院就很難獨立起來?!?/blockquote>責任編輯:錢昊平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國史新記·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中國言者)
“只有真正做到審判、檢察獨立,才能保證司法公正?,F實中,普通的案件做到比較容易,但遇到特定的案件,檢察院和法院就很難獨立起來?!?/p>
陳光中的微信名為“鐘鳴老人”,89歲的他希望自己能像銅鐘一樣,常撞常鳴,鶴鳴九皋。
2019年8月16日上午,在北京的家中,陳光中總結了一生的“成就”:“治學領域主要在刑事訴訟法,辦了兩件重要的事,一件是積極參與刑訴法的修改,另一件是對訴訟價值觀的探討和堅持?!?/p>
在刑訴法最重要的兩次修改中,陳光中積極建言,成為“疑罪從無”“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原則入法的關鍵先生。
被譽為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奠基者,陳光中18歲進入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50年轉學北大,兩年后畢業留校。后因高校院系調整,他被調至北京政法學院,從事刑訴法的教學工作。
對他和新中國而言,這一切都要從零起步,使用蘇聯的教科書,通過不斷結合中國實際加以轉化,逐漸建立中國刑訴法教學體系。
從事法學教育六十余載,陳光中始終堅信“法學家做學問不能只在書齋中坐而論道”。
“伏生九旬傳經學,法治前行終生求?!保ǚ菨h初經學家)這是陳光中在八十歲壽辰時寫下的詩句,而今他已年近九旬,依然為法治“立言”而忙碌,不曾離開。
腿腳已不太靈便,視力和聽力也明顯下降,但陳光中的思維仍然清晰而敏捷。三個多小時的訪談,從憲法到刑訴法,從法治教育到掃黑除惡,這位“喜歡吃魚、晚睡晚起”的老人侃侃而談,沒有倦意。
陳光中計劃2020年開始寫一部回憶錄,講述過往的學術、生活點滴。展望九旬之后的生活,他的想法是:“倘若能再為國為民做最后一點貢獻,則此生我愿足矣?!?/p>
談到中國未來的法治建設,陳光中認為,“我們的法治應該是以公正作為生命線,公正必然要求加強人權保障?!?/p>
反對者擔心漏掉有罪之人
南方周末:別人介紹您的身份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