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為何兜個大彎,又轉回來了
平臺公司通過增加用戶的交易成本,來降低自身的運維成本,進而減少共享單車對全社會的負外部性
責任編輯:陳斌
圍繞共享單車,大致有三種成本:平臺成本、用戶成本和社會成本。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9日《南方周末》)
平臺公司通過增加用戶的交易成本,來降低自身的運維成本,進而減少共享單車對全社會的負外部性
共享單車的資本泡沫早已破滅,現在,它的功能泡沫也被戳破了。越來越多的城市忍無可忍,推出共享單車定點停放新規,用戶用完車后,必須把車停放到指定區域,否則將被收取十幾二十元的管理費。
仿佛就像一場夢,共享單車徹底“返祖”。定點停放的公共自行車,各地早已有之,由政府主導,充當毛細血管,解決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譬如杭州的“小紅車”,推出已有11年之久,2018年推出電子樁,與定點停放的共享單車無異。
公辦公共自行車一般綁定市民卡,解決押金和租金的支付;采用實體停車樁,好處是井然有序,壞處是定點停取車,經常相距較遠,難以無縫接駁;有時空空如也,無車可騎,有時又樁滿為患,無法還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