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主持、買空包…… 南方周末記者開店親測“刷單”的N種方法
把資源分給誰,就是一線運營手里的權力。但運營也有業績壓力,給你資源,你要保證完成銷量指標。
供應商A,成立一個B公司,A賣給京東,B再從京東上買回來,“只走單,沒有貨”。
快遞公司的數據是可以做出來的,從哪到哪都行。它可以隨一份真單,做一份假單。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普遍存在的刷單行為,為電信詐騙提供了新的“故事”。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9日《南方周末》)
把資源分給誰,就是一線運營手里的權力。但運營也有業績壓力,給你資源,你要保證完成銷量指標。
供應商A,成立一個B公司,A賣給京東,B再從京東上買回來,“只走單,沒有貨”。
快遞公司的數據是可以做出來的,從哪到哪都行。它可以隨一份真單,做一份假單。
2019年6-11月,是市場監管局等8部委聯合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的時期,代號“網劍行動”,其中包括嚴厲打擊“刷單”行為。
這也是對2018年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呼應,它對網絡“刷單”作出了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
但實際上,在南方周末記者對多家頭部電商經營者的采訪和暗訪中發現,雖然平臺督查層層加碼,但“刷單”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不僅網店商家刷,也有電商平臺授意供應商和員工“自刷”。
特別是“雙11”、“6·18”這樣的電商購物節,一家商戶就能刷出100萬銷量,虛假單量占總銷量的50%。
“潛規則”
2019年的夏天,對于岑功來說特別難熬。
他在京東開網店4年,日常資金周轉依賴京東的供應鏈金融貸款。但突然之間,他的授信額度被歸零,問不出原因,這種突然的“斷貸”式考驗,讓他關了店鋪,四處籌錢。
在京東賣家論壇上,還有一批面臨相似窘境的商家在詢問授信歸零的原因。
回溯過往,商家和平臺之間通過一線運營相連,在跟運營的交往中涉及諸多“潛規則”?,F在岑功覺得有點委屈,運營更替太快,一年多換了四五個,每一次對上一位運營的“好”,下一位都不會記得,過去的付出似乎都無效了。
他回憶,從開店開始,店鋪商家和平臺一線運營的命運就是休戚與共的。
招商的人確定你以后,會分配運營給你。每個品類都有幾個運營,但他們手里掌握的資源多寡不一樣,你要想辦法跟上資源多的運營,這里面就開始有了運作空間。
一個運營手下可能有幾百家店,他會拉出一個小群,比如100家是重點商家,再從里面挑出十幾二十個大咖商家來,這樣劃分好了等級。資源就是按照這個等級分配的。
“資源”主要是指參加活動,把一些店鋪的商品挑出來,放在平臺顯眼的位置。把資源分給誰,就是一線運營手里的權力。但運營也有業績壓力,給你資源,你要保證完成銷量指標,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