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經典與傳統,見證文學“快”與“慢”
陳東捷讀初中時,父母所在的高中訂了幾份雜志,包括《十月》《北京文學》和《解放軍文藝》等文學期刊。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宋宇
創刊初期的文藝室和十月編輯部合影。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9日《南方周末》)
陳東捷讀初中時,父母所在的高中訂了幾份雜志,包括《十月》《北京文學》和《解放軍文藝》等文學期刊。雜志上的作品令他新鮮,印象最深的是《北京文學》刊發的汪曾褀短篇小說《大淖記事》。他沒讀過這種風格的小說,對文學的理解一下受到顛覆。
那時陳東捷在學校資料室讀到的,都是《敵后武工隊》《烈火金剛》《萬山紅遍》這類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文學作品。他高中時向同學借過一本《啼笑因緣》,還讓老師沒收了。高考后,父親給他買了《紅樓夢》《聊齋志異》。他一個暑假幾乎沒出門,“書太少了,抓著一本就看”。
1982年,陳東捷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那是文學最熱的時候。他記得剛入學時,學校里在批評《高山下的花環》,說里面寫到高干子弟臨上前線卻托關系回家。過一兩個月,學校又組織學習這部作品,因為它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對短期內發生的反轉,陳東捷一頭霧水。他不知道《高山下的花環》首發于《十月》雜志,更沒想到未來將去這份文學期刊工作。
大學畢業后,陳東捷到北京工作兩年,又去中國人民大學讀文藝學研究生。1991年研究生畢業時,他有很多選擇?!妒隆芬驳綄W校要人,他推掉去機關、銀行和報社工作的機會,選擇做雜志編輯?,F在,這位60后已經擔任了主編。
“修復文學與中國現代傳統和西方經典的關系”
1978年9月,《十月》創刊號出版?!妒隆泛蜕栽鐒摽摹剁娚健?,以及《當代》《花城》等刊物一樣由出版社創辦?!拔母铩焙髲涂奈膶W雜志大多是各級文聯、作協主辦的月刊,不到一百頁,以短篇小說、詩歌和散文為主。當時北京出版社有個文藝編輯室,收到了很多中短篇小說稿件,單篇出書很困難。編輯室主任和幾位編輯很敏銳,希望創辦一本大型文學雜志。
申請刊號的程序很慢,《十月》一開始是用書號以文學叢刊形式搶時間先出的??栆荒甓嘀蟛排聛?,《十月》正式變成雙月刊,“批文蓋的還是北京市革委會的章”。
當時文壇有文學期刊“四大名旦”一說,《十月》被命名為“刀馬旦”,可見其銳氣。
第一任主編蘇予于2016年去世,享年九十歲。她在西南聯大上學期間就編輯地下刊物。因姐夫牽涉“胡風案”,她也受到影響,被下放插隊?!妒隆冯s志創刊需要人手,她就參與進去?!八欠浅S心懽R、有勇氣的人,當時《十月》被叫做‘刀馬旦’,這個定位也說明當時刊物的一個風格?!标悥|捷非常佩服老主編。
創刊號上,編者們有意設立了“學習與借鑒”欄目,刊發魯迅的《藥》、茅盾的《春蠶》、屠格涅夫的《木木》和都德的《最后一課》?!斑@些傳統的經典作品,在那個時代遠離作家和讀者已久?!痹u論家孟繁華說,“編者的良苦用心就是要修復文學與中國現代傳統和西方經典的關系?!?/p>
“編者接續傳統的意圖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