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解讀LPR,房地產不是重點,最優質的企業有福了
LPR利率改革出臺以后,大量媒體解讀都聚焦在對房貸的影響,卻忽視了其中豐富的含義。
責任編輯:陳斌
LPR即貸款基礎利率,是指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每家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LPR,經過各自報價和數據整合后,可為市場提供一個最優貸款利率的參考定價。理論上講,通過各家銀行實際報價形成的LPR肯定比央行直接給一個基準利率要市場化,隨行就市也會更靈活。這一改革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LPR利率改革出臺以后,大量媒體解讀都聚焦在對房貸的影響,卻忽視了其中豐富的含義。
其實,2019年8月17日的央行公告表達很明確,推出LPR利率改革的目標是“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 ,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房地產沒有直接聯系。
“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才是推出此項改革的用心所在,其中牽涉的問題遠比對房貸的些許影響重要得多——根據央行8月25日針對房貸打的“補丁”看,LPR利率改革對房貸幾乎沒有直接影響,因為最終決定權主要在省級央行和金融機構。
LPR利率改革之前,央行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做足了功夫。2018年以來的6次定向降準(或降準)共釋放基礎貨幣約3.4萬億元,為銀行系統提供了充足的貨幣供應。
利率引導方面花的力氣也很大,央行從2014年設立了中期借貸便利(MLF)。僅2015年的MLF累計達21948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 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