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誰來關心留守大山的孩子?
通過向上的力量,賦予“留守”積極正面的含義,助力他們安全健康成長,讓留守的孩子們不再孤單。
發自:南方周末
(本文為推廣信息)
2019年9月,星河灣集團延續“社區+公益”的創新模式,啟動“夢想星力量”系列公益實踐活動。9月7-8日,“夢想星力量·星河灣連南留守兒童護航計劃”將攜手社區公益組織“星力量公益社”,一同前往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開展公益行動。
啟程之前,讓我們先隨著鏡頭走進連南三排鎮南崗村,了解這座千年瑤寨里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
立秋已過,但連南三排鎮南崗村依然烈日炎炎,村間小路邊的稻谷身子細長,綠意盎然,微彎的稻穗正走向成熟。
村中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孩子們都三五成群的玩耍,放養的雞隨意走動。村里不大,幾乎每個孩子都知道小伙伴們的住址,穿街過巷很快就能找到對方的家。
沒有城市的精致繁華,但大山里的村莊有著不一樣的風景,孩子們在這片土地上自由奔跑和玩耍,眼神中充滿等待和期盼。
守護他們的笑臉與安全,成為了我們更想做到的事情。
睡覺前,她要先爬上一條陡峭的樓梯
唐龍欣的奶奶,或許是南崗村最忙碌的家長之一。
唐龍欣家里有三個孩子,她是最大的姐姐,還有兩個弟弟,最小的才一歲半。由于父母都在外打工,她和兩個弟弟全靠60歲的奶奶一人照料,奶奶連砍柴燒水的時間都沒有。
唐龍欣愛學習,但因為沒人可以輔導功課,成績一般
為了節省奶奶的時間,唐龍欣父母為家里置辦了不少電器,多功能電飯煲、洗衣機……基本的家電一應俱全,但和村里大部分家庭一樣,唐龍欣的家也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問題——裸露在外隨意亂接的電線、昏暗的燈泡、陡峭的樓梯……無一不讓人憂心。
奶奶把沒有前蓋的破舊風扇放置在客廳
唐龍欣的臥室在二樓,需要經過一條昏暗陡峭且沒有扶手的樓梯
砍柴生火做飯,他們是家務小能手
唐勇輝5歲的時候,父母為了賺錢,去幫別人收割稻谷,因為長期暴露在高溫酷暑環境下,因熱致死,留下年幼的他和76歲的奶奶相依為命。
唐勇輝與奶奶相依為命
家里沒有經濟來源,除叔叔日常接濟外,多靠奶奶一人支撐。奶奶不僅在家門前開辟了一塊小菜地種菜,還會上山砍柴、種花生種玉米。懂事的勇輝也會在家幫忙燒火做飯,分擔奶奶的工作。
家里條件不好,用的電器也非常破舊
用磚石、鐵架搭起的簡易爐灶、從大山上砍回來的木柴、破舊的電飯煲……這幾乎是南崗村每戶人家生活的全貌,也充斥著極大安全隱患。
唐勇輝家的廚房和浴室
和唐勇輝一樣熟練使用自家廚房的,還有在讀一年級的唐仁。
父親早逝,母親長期在外打工,家里三個小孩都靠70多歲的爺爺奶奶照料。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家里老幺的唐仁也變得格外懂事。他熱愛運動,喜歡跑步、打球,而每次運動回來,他都會主動自己去燒柴生火,煲水洗澡。
“如果我回家,這個家就活不下去了”
唐繼英2歲時,爸爸便因肝硬化離世。為了養家糊口,唐繼英媽媽鄧麗萍只好去佛山打工, 留下三個兒女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唐繼英是家里的老二,鄧麗萍說她從小就很聽話,“平時基本上都不出去玩的,在家里乖乖寫作業、看電視”。只有每次跟鄧麗萍打電話時,才會忍不住問媽媽:“你什么時候才回家”?
鄧麗萍在佛山的鋁材廠工作,每月收入約四千元,但工作繁忙的她,一年可能只能回家兩三次,每次最多回來三天,住一個晚上就走。她非常清楚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我大兒子現在在鎮上住校讀四年級,沒有父母在身邊管教,變得非常調皮,學習也比以前退步了很多”,但“如果我回家,這個家就活不下去了”,無力改變現狀的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最近,鄧麗萍又有了新的擔憂。唐繼英馬上就要上一年級了,從村里去鎮上的學校,路途遙遠,需乘坐校巴,“一想到山路那么崎嶇,她還那么小,可能車都扶不穩,我就坐立不安,根本睡不著覺?!?/p>
擔心孩子們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的,并不只有鄧麗萍。據牛欄洞教學點校長曾衛東介紹,這里有90多名學生,主要來自牛欄洞村和大東坑村。牛欄洞與學校相鄰,但另一個村的學生則要走45分鐘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耙宦飞隙际巧仙较缕?,危險性還是有的”,曾校長說,路上沒有任何標識,孩子們都是由年級較大的哥哥姐姐們帶著,三五成群上學。
無人監管,孩子直接開著電動車上路
沒有正確陪伴和引導的童年,讓很多孩子無力抵御來自外界的兇險,導致溺水、觸電、燒傷燙傷、車禍等意外事故頻發——唐勇輝、唐繼英等孩子所面臨的安全問題,也是當下全國600多萬留守兒童的困境。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讓留守兒童少一份孤獨,遠離災難與兇險,不僅是父母和政府的責任,也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及幫助。
2019年9月7-8日,星河灣將攜手社區公益組織“星力量公益社”,啟動夢想星力量·連南留守兒童護航計劃,為留守在大山中的孩子送去陪伴與關愛。同時還將通過夢想星課堂的形式,提升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和有愛的陪伴下健康成長。
我們希望通過向上的力量,賦予“留守”積極正面的含義,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父母、社會給他們留下的是愛與希望。也希望我們的愛能讓留守的孩子們不再孤單;我們的關注,能助力他們安全健康成長,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