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對情感的需求和年輕人一樣炙熱

“許多老年人對情感和性的需求,和年輕人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找個人來陪,相對來說更難找合適的人選。但我們也接觸到不少老人,很單純地付出真心,也收獲了相依相伴的愛情,挺難得的。我希望更多的老人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拋棄成見,更快找到伴侶”

責任編輯:周建平

“許多老年人對情感和性的需求,和年輕人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找個人來陪,相對來說更難找合適的人選。但我們也接觸到不少老人,很單純地付出真心,也收獲了相依相伴的愛情,挺難得的。我希望更多的老人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拋棄成見,更快找到伴侶”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5期)

2016年9月7日,山東濟南中山公園,老年人參加“鵲橋會”活動一起做游戲,期望牽手有緣人

中老年相親市場需求大,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人物周刊:北京電視臺怎么想到做一檔中老年人相親節目(《選擇》)?

李雨莎:這個節目是2009年1月1號開播的?!哆x擇》原班人馬是《誰在說》,就是一個老百姓談話的民生節目,以調解為主?!墩l在說》在做一些外出采訪時,發現很多老頭老太太在菖蒲河公園等地方相親,我們把他們請到演播室,詢問他們的需求。他們非常想找老伴,或者給兒女相親,苦于沒有更多的渠道。我們就商量做一個中老年相親節目,就有了節目雛形。

《選擇》創辦時,有一套不同于現在的節目結構和規則。當時的節目結構是一男對四女,先是男嘉賓介紹,女嘉賓再一個個上來自我介紹,男嘉賓也跟她們交流。四個女嘉賓介紹完后,有個互動環節。我做的第一期節目里,那位60歲出頭的先生是“世紀佳緣”(一個婚戀網站)推薦過來的,他爺爺是軍官,在長安街邊上有一套三居室,孩子、愛人和其他親戚都在國外。他不適應國外的生活,便和太太離婚,留在北京。采訪的時候他戴一大墨鏡,穿著黑風衣,喜歡每天在網上看大片。

現場的四位女嘉賓中,年紀最小的48歲,他特別喜歡。我們給他設計了一個拋繡球的環節,讓他在拋繡球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倒在舞臺中央,女嘉賓和觀眾都不知道,只有主持人和少數專家知情。這時一個已經被他淘汰的女嘉賓從觀察室沖上來給他做急救,還問誰有藥,快打120。觀眾也都沖上來幫忙,那個48歲的女嘉賓在一邊看,好像跟她沒關系似的。模擬結束后,主持人、專家都說你自己要看清,這個年齡段你找老伴的話,一定要找個真心對待你的,但那位先生依然選了那位48歲的女嘉賓。

人物周刊:節目往下做,遇到什么難題?

李雨莎:剛做的時候,沒有多少人來相親,尤其北京本地人非常少,因為大部分中老年人比較避諱公開講自己的情感生活。我們當時還做了各類職業相關的特輯。

大概在2009年3月以后才決定專門做相親。因為第一期節目后,落選的三位女士都有其他男士打電話來找。他們沖著某個她來,我們就設置了多對多的形式。男女雙方選擇范圍擴大了,成功率也相應提升。

人物周刊:多對多匹配的依據是什么?

李雨莎:根據相親者的要求。報名時候我們會問清楚。很多人要求很一致,比如年齡,男士大多會要求對方小10歲左右,七八歲也行。越是年齡大的男士越是想找小的。他們還會要求對方有退休金、醫保,有些人要求是北京本地人。這些硬件都是出于照顧自己的需求。

人物周刊:那時候會在全國進行相親節目的調研嗎?

李雨莎:在我們的節目播出前,應該是上海一個本地頻道的《相約星期六》節目最先有“相親節目”的概念,它是個周播節目,以本地年輕人為主。大概20年前,北京有檔《今晚我們相識》節目,主持人是英達。但那個節目播了一段時間之后,播不下去了,因為他們找不到好的嘉賓,主要是找不到男嘉賓。

人物周刊:男性比較難找?比例是多少?

李雨莎:相親市場里,一直都是男少女多,任何年齡段都是這樣。我們辦線下相親節目的男女比例是1比11,這是50歲以上的人的比例。50歲以下的男女比例大概達到1比5。所以我們需要贈票找男同志來參加。

雖然現在公開數據統計是單身男性比女性多,但很多單身男性在農村,城市的相親市場中男女比例還是不同的。這是單純從數量上來講。從家庭、審美、經濟條件、個人生活習慣等方面比較,女性條件普遍比男性好。

人物周刊:一開始你們怎么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