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你而火熱,9月7日廣州見
發自:南方周末
“城市猶如夢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夠夢到?!?/p>
——《看不見的城市》
你現在生活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嗎?
你想象過這座城市未來的樣子嗎?
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世界將會有五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飛快生長,描摹著嶄新面龐,我們關心她的現在,也樂見她的未來。
城市和人一樣,是有個性的,它體現在建筑、空間、文化意象和生長于此的每一個人。這些元素在共生空間中產生了微妙的化學作用,建構出我們的城市,也在衍生擴張中創造未來。
廣州區莊立交夜航(圖/馮飛)
廣州,這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在近十幾年的脫胎換骨后迎來了新的發展藍圖。我們的名字里帶著她的符號,也是時候一起來聊聊她的故事。
9月7日,南方周末N-Talk廣州專場將邀請馬家輝、唐克揚、蔣南青等多位嘉賓,探討城市元素之間的動態平衡。
什么樣的城市才能被稱為有個性?熱愛旅行的你,該如何與一座陌生的城市交往?“城市短命建筑”是否注定度過被嫌棄的一生?治療城市“環境病”的藥方在誰手中?為什么說城市交通的發展蘊含性別文化?
在現場,我們一起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城市,無人是客
如何在最短的時間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
馬家輝曾給出他的答案:“城市旅行是一種‘外交’行為,跟陌生城市里的陌生人打交道,穿梭于不一樣的城市文化之間,只有用心感受,才能在別人的文化里找到自己?!?/p>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往往把她人格化,看做我們最親密的伙伴。一座無人是客的城市,它會跟著你走,化作你主體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后來被念念叨叨的東西。
馬家輝,知名作家、學者、媒體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熱愛城市人文與旅行的他,將談談對城市精神文化的獨到見解。
城市,建筑與生命
如何通過幾張隨意拍攝的照片辨認出一座城市?擁堵的交通?反復刨坑的馬路?還是怪異的“標志性建筑”?
“我們應該承認這個現實和城市本身的屬性有一定內在的沖突、矛盾,不要回避,而是坦率地面對它。最后才會帶來持久的、有生命力的城市?!碧瓶藫P如是說。而建筑作為城市的頭層皮,也需要不斷地自我更新和升級,不論是老城改造還是新建筑的誕生,都在延長這座城市和建筑的壽命。
唐克揚,建筑設計師,獨立策展人,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現任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他主持策劃了包括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學術展覽和出版項目。游弋于建筑、設計、文學、策展各領域,他將從不同的視角剖析城市建設、個體與群體、當下與未來。
城市,生活可持續
有人說,“人類為城市規劃寫下什么樣的劇本,城市就會給你上演一出什么樣的戲劇”。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發展帶來的空氣污染、能源緊缺等病征漸漸出現,困擾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城市規劃的新思想、建筑和能源科技的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緩解城市環境壓力,但智慧綠色的生活方式,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存在于我們日常的方方面面,看似微小卻舉足輕重。在此,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秘書長蔣南青將講述城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分享綠色生活的實踐方式。
蔣南青博士擁有生態和環境領域的專業學術背景,先后任職于北京師范大學、國際竹藤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中國辦公室。在她的努力下,成功推動了多項環境署倡議在中國的實施,如綠色經濟倡議,可持續消費及可持續價值鏈,資源高效城市、城市區域能源等。
城市,駛向近未來
為保持可居住性并適應未來發展,城市必須實現良好可持續的流動性。
交通是城市生活的新空間,使城市生活的變化與節奏更顯豐富,讓城市的人際互動有了新的載體。圍繞“城市交通”與“可持續發展”的話題甚囂塵上,“智慧出行”在人們期待中呼之欲出。
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鄭大慶,《電動汽車觀察家》總編輯邱鍇俊和廣汽研究院前瞻設計專業總師陳奎文將從不同角度分享見解,對未來城市的出行這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本G色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更安全便捷的基礎設施、更個性化的設計等都是建設“未來城市”時需要考慮的要素,而這些都離不開化學作用。某種程度上,化學創新能夠讓未來生活更綠色、更便捷、更美好,這也是本次N-Talk特別支持企業巴斯夫所堅持的理念。
9月7日南方周末N-Talk廣州專場,我們希望邀請你一起來探討關于未來城市的話題,感受思維的激情碰撞,共同暢想未來城市樂章。
你對于“未來城市”有著怎樣的理解?
歡迎掃描圖中二維碼或點擊以下鏈接報名參與本次南方周末N-Talk,先到先得!
報名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