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考古 重現先民的夢想與榮光

幾代考古工作者前赴后繼,跨越5000年,重現先民的夢想與榮光

責任編輯:周建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3期

幾代考古工作者前赴后繼,跨越5000年,重現先民的夢想與榮光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夏天下午,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遺址公園里的植物被曬得蔫蔫的,一個月前開放的遺址公園目前每天限定3000名游客進入。在這片1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經存在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權力和信仰中心,它使中華文明的源起跨過夏商周,再往前推了1000年。這里地勢低洼,水域密布,孕育了延續至今的稻作文明。

良渚的考古發掘斷斷續續已經過去逾80年,從最早施昕更發現黑陶并撰寫報告后,歷經戰爭、文化大革命,考古隊成員更迭了三代,考古所也從吳家埠搭建的小平房搬到八角亭長滿爬山虎的兩層樓房,再到一幢外墻剔透又嶄新的玻璃房子里。王寧遠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2000年開始加入良渚考古團隊,是第三代核心成員。

除非下雨,考古隊要天天待在工地上?!跋裎覀儸F在是非正??脊艩顟B?!蓖鯇庍h說。

阿塞拜疆當地時間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這個城市西北角的小鎮上掛滿了橫幅,噴上了許多慶祝標語。

5000年前,良渚古國誕生于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期,它們都在雨水豐沛的北緯30度。王寧遠很早意識到,水利修建對文明形成至關重要——在對抗自然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領導人,然后便自然而然誕生了權力、等級和相對確定的空間,發展到一定程度于是有了國家,而國家,如恩格斯所言,是文明社會的總括。

他在所著的《何以良渚》一書,最后為這個江南稻作文明的源頭做了總結:“5500a.B.P.氣候事件促使人們由狩獵采集轉向稻作栽培,引發了人們從山間谷地向太湖平原的遷移和聚集。水網平原的低濕環境促使人們營建人工臺墩,形成散點式密集分布的小型聚落,開創了江南水鄉生活模式。人地的和諧發展促使文明化進程加快,形成了階層分化和‘都—邑—聚’的金字塔型聚落結構?;鶎泳勐鋬炔繉嵭醒壷频淖谧寤芾?,高層人士通過玉器為主的載體形成等級制,并以一神教為手段使各區塊形成具有從屬關系的聯盟,區塊內部則可能主要通過血緣紐帶實施管理,以此構成神王之國的組織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開創了5000年前的燦爛文明?!?/p>

王寧遠 圖/受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