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契約中日韓圓桌會議看社會責任的知行合一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知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模式,只有社會責任的“知行合一”將社會責任與其核心業務相結合,才能通過社會責任來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贏與可持續發展。
發自:南方周末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知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模式,只有社會責任的“知行合一”將社會責任與其核心業務相結合,才能通過社會責任來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贏與可持續發展。
2019年8月21日,第11屆聯合國全球契約中日韓圓桌會議在山東濟南召開,會議主要議題有三項,一是聯合國全球契約中日韓地方網絡討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在中日韓的進展情況,二是來自中日韓三國的企業家分享各自在社區參與、科技創新、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踐和做法,三是青年論壇,來自中日韓三國的青年學生重點圍繞生物多樣性議題展開討論,探討企業如何通過企業的影響力,在其產品和服務中、在其生產過程及其他業務活動中宣傳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此次會議內容豐富,無論是中日韓地方網絡代表介紹的各自開展的活動,還是企業對于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實踐,抑或是青年學生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討論,都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知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模式,企業社會責任領域需要“知行合一”,而不是兩張皮;社會責任的“知行合一”體現在企業將社會責任與其核心業務相結合,融入日?;顒雍托袨橹?,通過做負責任的事情和以負責任的方式做事來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集合,通過社會責任來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優秀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表現出知行合一的特點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知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模式,如果企業真的認為社會責任是有益于企業發展的,那么就會在日常行為中踐行社會責任。中日韓圓桌會議上進行展示的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有不同形式的實踐,這些實踐從根本上反映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而這些實踐取得的成效也可以看出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的價值所在。
一家日本啤酒介紹,公司將創造共享價值(create shared value)作為核心理念,認為把創造經濟價值與創造社會價值有機結合,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和風險,提高收益,因此開展了一系列圍繞其產品生產和提供的創新。該公司生產啤酒需要啤酒花,但啤酒花在日本的種植自1977年以來持續下降,很多農民不再種植啤酒花。于是公司通過多種舉措鼓勵農民種植啤酒花,這一方面幫助維護了日本傳統農業產品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公司精釀啤酒業務的持續成長。
另一家中國企業介紹,在發展空調業務的過程中,認識到空調能源消耗與建筑物的保溫高度相關,且現有的建筑材料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公司投入大量資金致力于開發高效節能環保的建筑結構材料,并用于高層建筑、橋梁、風力發電等各種不同的應用場景,通過減重、堅固、可回收的材料來幫助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
更多企業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業務指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為企業的業務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來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在中日韓的企業家分享中,有企業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將服務公眾、文化傳承、美學表現和科技應用有機融合,以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要,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開創全新社區服務,通過設計不同的社區服務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也有企業從客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出發來提供專業服務,通過服務客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反向推動自身的業務創新。
企業開始思考如何負責任的開展公益項目
在開展女性兩癌篩查項目時,一家韓國化妝品開始關注企業在社會責任活動中的職責和邊界問題,提出了要幫助誰?女性在就醫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企業如何可以幫到她們?并提出“企業的幫助是否真的有效”這樣的問題,并為此聘請專業團隊建立評估模型、收集數據、開展專門的項目評估,進行持續的跟蹤和改進。
盡管筆者對于該項目是否真的有助于提高女性的生活質量、幫助解決女性的健康問題存疑,但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項目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解決公益項目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公益項目以負責任的方式進行。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知行合一”需要對CSR概念再梳理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觀察到一些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是脫離企業核心業務影響而存在的,特別是一些企業將社會責任聚焦在公益慈善領域,通過公益慈善事業來代替企業的負責任商業實踐,還有一些企業說一套、做一套。說到底,是這些企業沒有真正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所在。當然這也與社會和媒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以及企業自己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有關系。有些企業把社會責任理解為公益慈善,是花錢的事情,自然會在業績好的時候多做一些,業績差的時候就削減支出。而有的企業將社會責任理解為防范風險、創造價值的事情,可以讓企業更可持續的賺錢,就會更有動力去踐行社會責任,讓社會責任變成企業自然而然的行為。中日韓圓桌會議上,有一家企業說,他們的CEO在給新員工培訓時全程都在談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共創問題,試想如果每一個員工在做任何一項工作時都有這樣的思維,整個企業自然也就會呈現這樣的行為。
聯想到最近有關美國企業CEO們聯合發表《公司宗旨聲明》的討論,筆者認為,盡管宣言的相關內容在之前發布的很多國際性標準或者倡議中已經多次被提及,有“新瓶裝舊酒”之嫌,但是這也反映出企業希望通過服務更多利益相關方的需求來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愿望,值得肯定?,F實中有太多企業的CEO雖然具有良好的愿望,但當面臨董事會對其業績考核時,就很難堅持做長期利益最大化但短期利益可能有損失的事情,比如加大環保投資等,該宣言至少可以幫助更多企業進行這樣的思考:在面臨利益沖突時,到底是優先考慮客戶、員工、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利益?還是優先考慮股東的利益?
筆者曾經在《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課堂上,組織過關于企業應該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還是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來開展運營的辯論,結果是辯論的雙方通常會舉出一些為對方觀點服務的論據,這也說明這兩者有時很難區分?;蛟S我們應該反思,為什么要把股東利益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利益對立起來?企業所處的運營環境復雜多變,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利益會相互轉化,把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放在一個對立面進行考慮,或者說從零和博弈的角度進行思考,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
雖然不同利益相關方的確存在利益沖突,雖然不同類型的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差異很大,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差別也很大,但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努力創造共享價值,給多利益相關方都帶來好處,是把蛋糕做大而不只是分割蛋糕,通過為客戶、員工、環境、社會創造價值而實現自身價值。如果企業認為社會責任能夠給他們的發展帶來好處,相信無論是股東還是CEO都會從內心認可社會責任,踐行社會責任,實現言行一致,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