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政策修訂進行時!罰金與酒店一次性用品最受爭議
北京的垃圾分類可能會在今年年底開始執行。
責任編輯:周上祺
北京的垃圾分類可能會在今年年底開始執行。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連日來,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領導以人大代表身份深入基層,聽取意見建議,廣泛聽取社會各界關于垃圾分類政策的意見建議。
在8月份參與條例修改討論座談會的垃圾分類回收企業“愛分類”的總經理徐源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座談會上各方關于強制減量、強制分類、是否增加罰則、分類收運責任進行了探討。
據介紹,在座談會上多數居民表示對于先行修改條例不能接受的是酒店禁止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還有現上海擬定的針對個人200元的罰款額度。
還有一位曾參與條例修訂建言的業內人士透露,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北京的垃圾分類可能會在今年年底開始執行。
強制分類和處罰數額最受關注
8月初,北京市啟動“萬名代表下基層,全民參與修條例”活動,組織市、區、鄉鎮約1.5萬名人大代表赴基層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修訂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領導先后以人大代表身份前往各區,深入社區、鄉鎮,與居民代表、社區工作者、轄區單位代表進行面對面交流,聽取意見建議。
垃圾分類回收企業“愛分類”的總經理徐源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他們曾在八月中旬和下旬各參加過一次座談會,會上各方關于強制減量、強制分類、是否增加罰則、分類收運責任進行了探討。
北京目前的垃圾分類標準分為4類,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相關文件指出,北京也將把干濕垃圾分離作為分類重點。
為修訂工作做鋪墊,北京的垃圾分類教育也在同步推進。北京市領導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采取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中小學生課堂教育,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引導居民正確認識、自覺參與垃圾分類。
據媒體報道,9月1日開學的第一天,北京多家學校將垃圾分類作為開學第一課,多所學校在開學典禮上教授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孩子們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
徐源鴻認為,垃圾分類的習慣不應當是強制,而應當是教育培養的結果。他前幾年去臺灣參加露天演唱會時,有一個人一直舉著一個電子屏,上面寫著“有垃圾,請遞給我”,然后觀眾依次把垃圾遞過去,全場垃圾不落地、不廢棄。
罰金與酒店一次性用品成新痛點
北京市領導要求,要細化垃圾源頭減量措施,限制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探索控制垃圾總量的有效方法,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2019年5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印發《關于本市旅游住宿業不主動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實施意見》,表示從7月1日起,上海旅游住宿業將不主動提供牙刷、梳子、剃須刀、鞋擦、浴擦、指甲銼這6件一次性日用品,酒店若違規提供將被依法處罰。使得上海成為了全國首個立法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城市。
據曾參與政策建言的人士介紹,在座談會上有居民對北京是否要執行該項政策提出疑問。在部分居民看來,目前大多數消費者并未養成出門帶洗漱用具的習慣,且該項服務是包含在酒店費用之內的,若要執行該政策那么相關部門也應該要求酒店適當下調住宿價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已實施垃圾分類的臺灣的民宿老板,據介紹,如果有游客提出要一次性洗漱用品,他們會提供,但不會放到房間里。讓她意外的是,事實上很多內地來的游客都自備了洗漱人品,反而臺灣本地人找她要洗漱用品的多。在她看來,這個習慣也并不難培養。從記者實地體驗來看,臺灣一般的酒店都有一次性洗漱用品提供。
除了一次性用具之外,最高200元的罰款額度也成為了部分居民的“痛點”。
2019年7月上海開始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個人違反該條例相關條文的情況,可處以人民幣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7月底,重慶也頒布關于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意見,表示對未做到垃圾分類的個人將處以200元以下罰款。
據介紹,一些居民在座談會上表示,政策剛剛開始執行,大多數居民不太清楚應該怎么分,希望能在政策剛開始實施的階段適度降低罰款額度。
在北京7月的一次有關垃圾分類的沙龍上,閑豆回收的CEO方浩曾表示,罰款在推進垃圾分類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總體上來說垃圾分類一定要做成市場化、商業化的行為。強制罰款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無助于培養市民“誰生產誰付款”的意識。
垃圾是產生者的責任
北京市領導在調研中提到,要通過立法明確垃圾分類是垃圾產生者的責任,壓緊、壓實單位、企業、居民垃圾分類主體責任,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建立倒逼機制。
垃圾處理究竟是誰的責任?“免費處理垃圾是政府應有的義務”是國內大多數居民的直觀感受,多年來也少有居民直接為垃圾處理或垃圾分類買過單。
但據多位垃圾分類行業的企業管理者介紹,但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事實上采用的都是“使用者付費”的模式,制造垃圾的居民或者機關企業是需要給負責運輸和處理垃圾的企業錢的。
在上述7月的沙龍上,光大金控投資管理部董事副總經理、環保行業資深專家張曉文介紹,全美第一的WM(Waste Management )公司的核心收入環節就是環衛。
在張曉文看來,“垃圾誰產生,處理就是誰付費”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啟迪環境北京桑德新環衛總經理助理溫德芳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參加的另外一場沙龍上提及,無論是出于社會責任還是城市美化,垃圾是必須處理的。但隨著垃圾數量和進行垃圾分類的人工成本的增加,政府和垃圾回收企業不可能一直承擔著回收成本。
多名從事垃圾分類的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負責處理政府和企業生產的垃圾時,都會向該單位收取處理和運輸費用。
以超市為例,一個大型超市每天產生的廢舊紙箱在1噸左右,但對于超市來講倉儲空間是有限的,垃圾不能一直放著。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