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存在于鉛字上, 其他一切逐漸淪為虛無”
語音和拼寫的標準化塑造了現代民族語言,語言的統一又反過來構成了印刷品傳播的邊界,故有“德語世界”“英語世界”之說
責任編輯:陳斌
在一個印刷技術主導的社會中,“存在就是存在于鉛字上,其他一切逐漸淪為虛無”。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5日《南方周末》)
語音和拼寫的標準化塑造了現代民族語言,語言的統一又反過來構成了印刷品傳播的邊界,故有“德語世界”“英語世界”之說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指控印刷術殺死了建筑學。中世紀是大教堂文明,石塊壘砌成永恒的場所;近代則是印刷術文明,鉛字排列成流動的意義。印刷術之特殊在于其作用對象是語言,它改變了世界的意義被呈現的方式,從而改變了世界。當今盡管已是網絡時代,但其法律與科學,即現代世界的基礎構造仍屬印刷文化;現代人的心智亦深受印刷技術的塑造,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或現象都不是自古就有,而是被印刷術在16-19世紀的西方構建或強化的。
自從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工匠能夠方便地排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