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癥是抑郁癥的另一面嗎?
躁狂癥一直被認為是雙相障礙的“正極”,會伴隨“負極”的抑郁癥發生。然而一些患者只表現出了單相躁狂,對藥物也沒有理想的反應。同時,一些患者誤診的經歷也讓人心生同情。隨著研究的推進,實現對躁狂癥的單獨診斷、將患者從捆綁治療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逐漸有了一絲曙光。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躁狂癥患者具有自大、過度健談、思維跳躍、睡眠需求減少、激進、魯莽和妄想等諸多特質。 (環球科學供圖/圖)
躁狂癥一直被認為是雙相障礙的“正極”,會伴隨“負極”的抑郁癥發生。然而一些患者只表現出了單相躁狂,對藥物也沒有理想的反應。同時,一些患者誤診的經歷也讓人心生同情。隨著研究的推進,實現對躁狂癥的單獨診斷、將患者從捆綁治療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逐漸有了一絲曙光。
許多人曾出現過狂躁的狀態,但并未有過抑郁,為什么精神病學家依然堅稱他們具有雙相情感障礙(BP,也稱為雙相障礙)?
1997年10月,58歲的臨床心理學家何友暉(DavidHo)在聽巴赫的音樂時產生了一種非比尋常的體驗。他說:“開始時,我隨著音樂移動,假裝是自己在指揮。逐漸,我覺得自己正在創造這首曲子,這種感覺就像是靈魂出竅。隨著我的思緒飛躍而出,無數的畫面像大雨傾盆灑下。我看到了無數的美好畫面,包括人們的笑臉,生機勃勃的世界和浩瀚的宇宙。我感覺自己不被約束,這完全是一種自發的、從未有過的自由?!?/p>
這次經歷正是何友暉出現躁狂癥的起點。在他的描述中,創造力就像出現了驚人的爆發,但這對應著躁狂癥中的自大、過度健談、思維跳躍、睡眠需求減少、激進、魯莽和妄想等諸多特質。在躁狂癥中,有些癥狀只會影響日常生活,但還有些癥狀卻需要住院治療。
在精神病領域,躁狂癥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它還被稱為雙相障礙(bipolardisorder)的“正極”。對大多數躁狂癥患者來說,這種病癥還伴隨著“負極”——抑郁癥。與抑郁癥不同,單相躁狂癥總是與雙相障礙捆綁。但令人驚訝的是,何友暉從1997年開始,陸續有過20次躁狂經歷,但未有過抑郁經歷。還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宣稱自己也是如此。
大多數精神病學家認同單相躁狂癥,但爭論存在于單相狂躁癥是否重要到需要單獨診斷,核心爭論更是上升為對精神疾病的定義能否在多種范圍內適用。部分研究表明,如果診斷不夠充分,可能無法準確把握病人的病情。例如,單項躁狂癥患者會對一些治療手段產生明顯不同的反應。如果單相躁狂癥受控于不同的底層生理機制,進行重新分類無疑會推動更有效的個性化治療的出現。但由于單相躁狂癥的病例遠遠低于雙相障礙,研究結果往往并不準確。
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和病人,何友暉的經歷無疑升級了這場爭論。
2016年,何友暉教授在《精神病》(Psychosis)上發表了一篇對自身躁狂癥的研究報告,他利用專業的方式來記錄躁狂癥發作時的癥狀,包括記憶突增、共鳴增強和一些精神上的體驗。他還在報告中提到了自己遭受的困擾,包括嚴重的疲勞感、困惑以及給朋友和同事帶來的擔憂。報告還提到,在一次演講中他突然大哭起來,但他接受過的專業訓練能幫助他克服沖動和妄想。同時他堅稱,總體上他的“瘋狂”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收獲”遠大于精神上受到的損害。何友暉說:“我意識到,我的癥狀可能不是典型的雙相障礙。準確來說,這些事實足以沖擊現行的精神病學體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