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珊 傻妹出來贏了
“1996年,突然有個刻苦努力、同全世界斗的傻妹出來贏了,對香港人是一種感染,意義好大”
李麗珊
1970年出生于香港。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女子帆板冠軍?,F擔任香港亞洲電視臺2008年北京奧運大使。
大海就是我的寵物
從新中環碼頭7號登上渡輪,漸漸地遠離了香港島上林立的高樓。大約45分鐘后,就能到達風景優美的長洲島。再穿過滿是咸魚的街道,不久就到了島東備受歡迎的海浴勝地——東灣。在東灣海灘,你會看到東灣新地標——風帆標志,這是特別為紀念李麗珊于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取得帆板金牌而建成的。
在動畫片《麥兜故事》里,小豬麥兜就是在這里學習“搶包山”的,激勵麥兜在師傅黎根家里的組合柜爬上爬下的最大動力就是,盼望著能和師姐“珊珊”見上一面。
無論是實物還是虛構故事,都無法量化港人的“珊珊情結”。雖然,當她在艱苦地孤軍練習作戰時,一般香港人都在忙于炒樓、炒股票,然后去紅館看大小明星們“扮嘢”唱歌。一朝成名后,明星的名單中又加上“珊珊”。
她的成功,其實是又一個香港夢的現實版本:一個普通乃至于有些底層的人,靠自己的努力和斗志,實現了集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亞洲和亞運冠軍于一身。一如周星馳電影中的草根人物,最終總能讓四周的掌聲如潮水般洶涌。
這個故事開始于20多年前的長洲島,有一個風帆訓練中心,老板名叫黎根。一天,他將一只最簡易的小帆板送給他的外甥女李麗珊。那位小姑娘至今還記得剛踏上帆板的感覺:“真沒什么理由,就像海風自然而然地吹起一樣,我覺得跟舅舅學習帆板是一樁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我們家庭當時的經濟狀況并不是太好,像我這樣的窮人家的孩子除了在大海中與風親近、嬉戲,還能做些什么其他游戲呢?所以,拿起帆板邁向大海,一直是我非常樂意做的一件事。盡管風吹雨打、陽光暴曬被許多女孩子視為畏途,可我從不覺得在海上長時間從事帆板訓練是一樁苦事。在我眼里大海就是我的寵物,這么多年來我們之間結下了濃厚的感情,我的興趣、我的愛人、我的事業以及香港第一枚奧運金牌都是大海賜予的。”
寂寞的大海
1996年,李麗珊奪得女子帆板冠軍,這也是中國香港代表團自參加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首奪金牌。
奪金回到香港后,港島一時萬人空巷。對奧運獎牌期待已久的香港市民欣喜若狂。街頭巷尾,無不以李麗珊為話題。媒體記載了當時的盛況:“在迎接李麗珊的車隊經過市區的途中,無數市民向她歡呼致意。數以千計的市民還自發地聚集在尖沙嘴文化中心廣場,揮動著五彩小旗,激動地呼喊著李麗珊的名字。”
名利紛杳而至?!稏|方日報》獎勵100萬,康體發展局50萬,恒生銀行50萬,霍英東30萬外加一公斤黃金。香港地鐵公司也決定給予她終身免費乘坐地鐵的待遇。當時,一個地鐵車站建好正在征名,香港人就想到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慶祝方式,把車站起名為“奧運站”。
但在此之前的李麗珊,更多的是寂寞地滑翔在寂寞的大海上。她曾經說過:“帆板運動是一種很孤寂的運動。一張帆,一塊板,一片大海,人的意志很容易受影響。”
12歲那年,第一次拉帆入水的李麗珊才發現,真正的帆板并不是她在岸上看的那般輕松和好玩。拉帆滑浪才十來分鐘,她已經覺得有些吃力。
倔強的她一直拉著帆在海面滑來滑去,整整一個鐘頭都沒停過。原本以為她第一次頂多只能堅持十來分鐘的舅父看到,她不是個容易放棄的人,此后便開始加緊指導。
13歲的李麗珊參加了人生中首項賽事——長洲帆板公開賽,奪得一枚銀牌。翌年,她在同樣的賽事中奪得首枚金牌;15歲,李麗珊從長洲官立中學畢業,隨后修讀了一年商科課程。其間,她從不間斷地練習和參加賽事,獎杯、獎牌接踵而來。此時,凡她在港參加的賽事,成績非冠則亞,因此感到乏味,并首次產生了退出的念頭。仍然是舅父的勸說,才讓她打消這個想法。
1988年,珊珊正式加入香港代表隊,由艾培理擔任教練。當年的香港,當運動員并不是一種人人認可的出路。她是香港首批職業運動員。當年,只有她和黃德森及另一名隊友三個人,率先從業余轉為職業。
職業的初始,既沒有國際大賽成績,又沒有多少政府資助,基本上是自己資助自己。為了提高成績,要到歐洲訓練三個月。到了國外,她和黃德森以及教練三人,為了省錢,中午只吃面包,晚上才吃一頓熱飯。曾試過在零下幾攝氏度的天氣下露營,也試過猜拳決定,誰睡在車里,誰睡在車外的地上。
直到1990年,李麗珊獲得亞運會銀牌,贊助才漸漸多起來。而一直到她成為奧運冠軍,她的運動員補助資金才從每月兩千多漲到一萬多港幣。
不過,就在艱苦的條件下,她和隊友黃德森卻擦出了愛火花。1990年,李麗珊第一次代表中國香港隊參加在秦皇島舉行的第十一屆亞運會帆船帆板比賽。比賽的第一天,刮起很大的風,“當時我的技術還不是很好,帆板沒有拉住,結果被沖到了一個海島上。我先生當時也一起比賽,結果他的器材出了毛病,也被吹到了那個海島上。當時我很著急,但他一直安慰我,說不要怕,他去找人來送我們回基地。正是那個時候開始,我對他有了好感。”
等到1999年,李麗珊已貴為“風之后”,婚宴上也是名流畢至。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民政事務局局長藍鴻震、中國香港奧委會會長霍震霆等皆親臨致賀。
奧運大使
從亞特蘭大回來后,傳媒蜂擁而至,李麗珊從默默無聞真正成為名人。這一度讓她很不適應,她無法接受自己是“明星或名人”的事實,還曾為此哭過。因為想繼續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間,自己的私人情感亦只想與家人分享。
后來,她終于想通了,覺得上街被人認出來或者被年輕人當偶像崇拜不是壞事,“總好過崇拜明星”。她調侃說,“1996年,突然有個刻苦努力、同全世界斗的傻妹出來贏了,對香港人是一種感染,意義好大。”
從1999年開始,香港小學4年級的中文課本中專門有一課講這個“傻妹”的故事。這篇題為《李麗珊和滑浪風帆》的課文全長700多字,從李麗珊的童年說起,談到她怎樣央求舅舅黎根教她練習滑浪風帆,后來又得到著名教練艾培理的指導,經過幾番磨練和失敗,終于在奧運會上勝出,為香港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課文還附加了她滑浪和獲得奧運金牌時的照片。
在亞特蘭大的第一場預賽前,李麗珊同往常一樣下水試帆。本來一切正常,不想比賽開始前五分鐘,她在水里整理比賽用帆時,被八爪魚扎到,左腳立刻失去了知覺,不能動彈。
這個小意外并沒有影響到她,預賽后,李麗珊獲得第三。決賽時,她第一個沖過終點。上岸后,迎著前來祝賀的隊友和教練,她的第一句話是,“我搞定了!”
后來,激動得淚流滿面的李麗珊,大聲對前來采訪的記者喊出 “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 成為傳頌一時的名句。
此話確有所指。
1990年,李麗珊代表香港第一次去歐洲參加公開賽,成績排尾。當年的那項比賽只有60多個決賽名額,報名運動員卻有80多人。歐洲諸國素來是滑浪風帆運動強國,有個歐洲教練覺得參賽者太多,擠占了本國運動員名額,有些抱怨:“香港的垃圾運動員怎么可以參加比賽?”年輕氣盛的李麗珊聽到后很火,心里一直憋著一口氣,直到亞特蘭大奪冠后才完全地釋放出來。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34歲的珊珊再次代表香港隊出戰,最終獲得第四名,與獎牌擦身而過。之后的她便遠離賽場,在家相夫教子。2006年,她為恒生銀行拍攝電視廣告,以自己的日常生活講述,在香港撫養一名子女需要400萬港元開支,再次引起媒體的關注。
在5月份奧運圣火香港站的傳遞中,身為第一棒火炬手的她確認,在奧運期間,將擔任香港亞洲電視臺2008年北京奧運大使,負責報道開、閉幕儀式及駐青島報道風帆賽事,并會去青島探望自己的老朋友、新西蘭帆板選手芭芭拉。“芭芭拉生下孩子后復出,而且保持了好成績,我將會向她取經,參考她的經驗做出是否復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