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夜經濟截面 困境與希望 | 封面人物
2019年8月6日,廣州市商務局發布《廣州夜間消費地圖》,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珠江琶醍等15個消費集聚區成為“夜廣州”消費地標。
責任編輯:周建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入夜后,“食在廣州”的招牌依然閃亮,但傳統夜宵市場正在轉型,廣州夜經濟新的可能性也不斷涌現
廣州,游客在廣州塔上乘坐摩天輪,觀賞夜景
2019年8月6日,廣州市商務局發布《廣州夜間消費地圖》,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珠江琶醍等15個消費集聚區成為“夜廣州”消費地標。8月19日,廣州市發改委印發《廣州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該方案,廣州市將打造高品質夜間經濟集聚區、夜間文化旅游集聚區,擦亮“食在廣州”招牌,完善配套設施,促進夜間經濟有序、健康發展。
2019年3月,《第一財經》新一線以夜間交通、酒吧數量、手機設備夜間活躍度、城市夜間燈光值、抖音夜間打卡數量、各影院夜間電影放映場次等共六個維度進行數據分析,評選出2019年城市夜生活指數排行榜,廣州的綜合指數在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廣州夜場電影超過1000場,也是全國少有的晚上11點后仍有在運營的地鐵站點的城市之一。
截至2019年6月30日,廣州共有4447家品牌便利店,其中24小時便利店超過3191家,占比超過71%,位居全國前列。
廣州夜宵外賣訂單一度占到廣州整日訂單總數的6%,遠超其他城市。從餓了么、大眾點評公布的統計數據(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來看,廣州的夜間餐廳占比高達34.30%,遠超重慶的27.5%與上海的26.1%。
很長一段時間里,“宵夜文化”都是廣州夜間經濟的代名詞之一。在推動夜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廣州而言,將“美食之都”與“夜生活”結合成為最有效的路徑。
多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與新事物的沖擊,廣州的夜經濟出現了新的變化,傳統“宵夜文化”開始轉型,新的可能性也不斷涌現。
凌晨,廣州的宵夜檔
“鑊氣”的困境
粵菜館東海生輝的老板勞志開記得,第一次下廚掌勺,他炒了一盤牛河?;鹕嗤掏?,河粉、牛肉和著銀芽蔥段在鍋中快速翻炒,將焦未焦時迅速出鍋,方能確?!拌Z氣”(鍋氣)存留,呈上臺面。
“鑊氣”是廣東人的飲食“玄學”,也是夜市大排檔的靈魂。
明爐旺火,油料在厚重的半弧形鐵鍋中“滋啦”作響,自帶鼓風器的中式鍋爐加大火焰功率,食材在快速變熟的同時做到外部微焦,又鎖住內部汁水。高溫爆炒的瞬間,食材短暫“過火”,通過不斷改變與滾燙鍋底的接觸面,達到受熱均勻,同時,不同氣味的中間體分子則在高溫作用下迅速碰撞,形成纏繞鍋體的焦香。這便是廣東人所謂“鑊氣”的秘訣。
在實體大排檔獨占廣州夜宵市場的時代,這曾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資本。但時代變換,外賣突然成為夜宵市場的新一代寵兒。
據美團點評2019年數據統計,晚上10點到凌晨4點,廣州外賣每小時訂單量均問鼎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而越晚,廣州外賣訂單量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越大。到了凌晨4點,廣州外賣訂單量甚至比第三名成都多接近兩倍。
口碑、餓了么提供的數據與之類似。數據顯示,相比全國其他城市來說,廣州人2019年夜間吃飯的時間更晚,這也拉動該城市晚上11點后的訂單占比較全國整體水平高出7%。同時,廣州市上半年夜晚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超四成,市場規模達到廣東省第二。在菜系品類上,火鍋、東南亞菜等細分市場呈現集中爆發趨勢,部分品類的訂單量同比增幅超過40%,而實體大排檔與傳統粵菜卻未在其列。
“炒菜,一定要熱著吃才好吃。炒完放進飯盒,蓋上蓋子,熱氣又蒸一趟,到家的時候怎么吃?又軟,又有一層水,哪里好吃?”勞志開略顯無奈,曾有熟客要求菜品打包,可回去一嘗,東西變軟不好吃了,客人對菜品質量的評價突然間下降,“人家就覺得是我的菜品有問題”,勞志開從此不敢再打外賣的主意。
這是傳統廣式夜宵面臨的普遍困境。廚房離客人近,“鑊氣”縈繞,出鍋到上桌不足三分鐘,客人吃到燙嘴還要連聲叫好,這曾是實體夜宵店的金字招牌??刹似方涍^打包、騎手取餐和送餐,熱炒的優勢蕩然無存,如今,顧客更愿意選擇經過標準化流程制作的快餐以及火鍋、燒烤、麻辣燙一類口味辛辣刺激的產品以提升味覺體驗。在夜宵戰場上,大排檔與傳統粵菜似乎日漸式微。
勞志開也親眼見證過廣州夜宵大排檔時代的輝煌。
投身餐飲行業前,勞志開曾是散打運動員。上世紀90年代初,做餐飲、開夜檔在廣州漸成風氣,勞志開對做菜饒有興致,退役后,便隨父親一頭扎入餐飲行業。1993年,勞志開于大沙頭二馬路租下一間兩百多平米的鋪位,取名“海生漁港”,主做宵夜。當時的大沙頭、海印橋一帶正是海鮮大排檔聚集區,勞志開店門兩側六十多張餐臺擺滿馬路,周圍還有數十家食肆的上千張餐臺燈火通明、賓朋滿座,各檔口從傍晚5點喧鬧到凌晨4點,這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柴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