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非專業老演員,重現五位老人“生命的河流”
8月24日下午兩點,演出就要開始了,坐在第一排的陳秀霞有些期待,有些緊張。過一會兒,她的人生故事就要在舞臺上演,她要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自己70年的生命歷程。
18位非專業演員通過表演,讓一些老人心底“生命的河流”再次涌起。
臺上的故事,引發了臺下人的共鳴。
8月24日下午兩點,演出就要開始了,坐在第一排的陳秀霞有些期待,有些緊張。過一會兒,她的人生故事就要在舞臺上演,她要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自己70年的生命歷程。
最初這對她并非易事。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她習慣了忍耐與不表達。吃了大半輩子苦,迎來的卻是衰老,以及隨之而來的心靈孤獨和精神干涸,他們是繼續忍受還是自救?
在北京東城區的干面胡同,18位非專業老“演員”,重現了5位老人的人生場景。這些業余表演,或許能讓這一代老人心底“生命的河流”涌起。
70歲的“苦”與57歲的“悶”
那天,近百名老人來到了干面胡同41號。一公里之外,是現代化的首都商業中心王府井。
陳秀霞一頭又短又白的頭發,干凈瘦削???,是她對自己70年人生的基本感受,這種感受往往勾起她10歲左右的味覺記憶。
陳秀霞的故事是劇目中的第三個——《煤油魚》,故事發生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一個東北村莊。那年春節,父親買來一條魚燉給家人吃,姐妹幾個興奮地圍上來,卻不知怎么打翻了煤油燈,煤油恰好灑在了魚上。
“那還怎么辦?我們就著煤油把魚吃了?!标愋阆己髞硇χf。這一幕苦中有樂,臺下老年觀眾有共鳴地笑了起來。
她對“苦”的記憶,大概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陳秀霞生于1949年的北京,1958年她與四個妹妹隨父母下放到黑龍江安達市的一個村莊,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艱苦。
30年里,她在東北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安定下來,后來趕上知青返城,一家人又回到北京的胡同。然而,好日子還沒開始,丈夫就出車禍癱瘓了,三年后去世,才50多歲。
在北京獨自帶兩個兒子,又是30年?!翱唷彼坪跏巧畹某B,尤其是丈夫離去后,她心中有“苦”不愿傾訴,也無處傾訴。
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創辦人卞學忠回憶,最初陳秀霞老人接觸“戲劇人生”項目時,對講自己的人生故事有些排斥,一度讓項目人員不知所措。
陳秀霞的兩個兒子已成家立業,小孫子也上了小學,她的人生任務早已完成。她說,丈夫去世后,她沒有什么談心的人。她覺得自己不應該整天給兒孫嘮叨這些往事?!岸际切┢剖聝骸?,她甩甩手說,“老天就是讓我們受苦受累?!?/p>
“苦”是陳秀霞對人生的品味,“悶”則是史國榮對生活的感知。
嚴格來說,史國榮還不算是老年人。她今年57歲,“悶”卻如影隨形。
她認為,“悶”帶來一種不自知的自我壓抑。史國榮用兩件事來形容這種壓抑,一個是直到去年,她的衣櫥里只有灰、白、咖啡色的衣服;另一個是,她從來不會傾訴,也不會傾聽,“我不聽別人,也沒人聽我的”。
史國榮退休前,在北京一家國企做會計,日常生活是自己家、單位、母親家,十分單調;退休不久,母親失明無人照顧,她搬過去照顧了5年之久,直到母親去世。
史國榮說,她的主要煩惱都來自家庭,家人多有不幸,生活不遂心,“家里很多事都堆在我身上,生活非常壓抑”。
喘不過氣來的退休生活,讓她對晚年幾乎喪失了信心。而現在,“戲劇人生”改變了她。
波瀾人生與慣常沉默
今年63歲的龔盼盼是“戲劇人生”項目結項演出的導演之一,她的思維和語速飛快,強勢精干,編劇本、排練和現場調度都少不了她。
參與“戲劇人生”項目后,她沒想到,從社區老人身上可以發掘這么多元的劇本素材?!昂枚嗬先丝瓷先テ狡匠3?,但他們的很多故事比電視劇都有意思?!彼f。
如《承諾》這個故事從1936年抗日戰爭前夕講起,有槍炮戰爭,有妻離子散,也有信守承諾的娃娃親、恩愛白頭的陪伴,歷史感很強。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是96歲高齡的徐浩濱老人。他在去年講述自己的經歷時,老伴兒已經去世,自己在養老院居住。
今年1月,老人去世了,未能看到搬上舞臺的人生故事。表演當天,老人的女兒受邀來到現場觀看,哭得稀里嘩啦。
一位老年觀眾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懂老人,存在很多誤解。這些老人也年輕過、奮斗過,渴望被傾聽和理解。
60多歲的王大力就有這樣的渴望,盡管他已邁過了人生的坎。
1992年,王大力當了“倒爺”。他與伙伴做起邊貿生意,然而在俄羅斯,他們所有的貨物被從當地雇來的司機偷走了。剛剛還和朋友推杯換盞,口吐豪言,轉瞬就萬念俱灰?!蹲穳簟分v的就是他的這段往事。
王大力說,雖然這些經歷至今讓他心酸,但在“戲劇人生”中講出來,給他更多的是價值感。
“這是明亮的一年”
被家事壓得喘不過氣的史國榮,那天身著淺紫色的短袖衫和紅色長裙,還扎著俏皮的歪辮子,完全看不出過去頹廢的影子。
“這是明亮的一年?!笔穱鴺s說,這不只是說衣著打扮,更是說整個精神面貌。在退休7年后的2018年,她終于打破了自己幾十年不變的形象。
過去,要不悶著不說話,要不一說話就容易“炸”的她,現在也學會了講述與傾聽。
學會傾聽,是卞學忠最為看重的。老人表演當天,他沒有一直盯著舞臺,而是時刻關注臺下老人的反應。
有專業導演建議老人要學習基本的舞臺表演技巧,但也有觀眾直言:“如果真是一個專業的演員,可能不一定這么感人?!?/p>
說到底“這不是一次單純的老年表演,我們更想看到戲劇給老年人帶來了什么改變?!北鍖W忠說。
卞學忠非常在意這些老年人精神和心理上的獲得感?!拔以滥甘且粋€農村婦女,沒有文化,在生病臥床不起之前,經常一個人看電視,或者下樓看路上的車來車往,醫生說她患老年癡呆的風險很大?!?/p>
他后來知道,老年癡呆癥不可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而且越是文化程度低、性格內向、交際少的老人,越容易患上這種病。
如今,中國老年癡呆癥的患者近千萬。他說,一旦60后、70后這一人口高峰進入老年,失智老人會更多,而他們很多只有一個子女,家庭和社會將承受巨大壓力。在那一刻到來之前,我們能做什么?
卞學忠能做的就是“精神養老”。為此,他于2010年成立了耆樂融。2016年,他策劃了“戲劇人生”,但直到2018年從外資銀行獲得項目資金,這個醞釀兩年之久的項目才正式啟動。
項目人員在組織排練過程中發現,有些老人不會傾訴,也不會傾聽,他們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袄先苏f而別人不聽,所以他才不說,或者他要用很大的聲音去喊來讓別人聽到。如果一個人經常被愛、被接納,他就會去傾聽。
作為這次老人生命劇場的導演和活動帶領者,戲劇治療師于芷渲說,這些有歷史年代感的故事,正是上一代人生命中精華的部分,應該讓老人說出來。讓他們在活動中,明白無論成功失敗、酸甜苦辣,這一生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即使老了也依然可以把寶貴的人生經驗傳給后代。
于芷渲認為,這些老人在講、聽、演的過程中,會重新梳理審視自己的人生,讓他們今后活得更積極、主動、樂觀。
“這就是人生的蛻變,我們想看的是他們心底生命河流的涌動?!彼f。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采寫:
南都記者 胡明山
見習記者 宋承翰
攝影:
見習記者 宋承翰
網絡編輯:柴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