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為負人口凈流出 中國城市如何應對人力資源枯竭?
出生率為負,同時遭遇人口凈流出,中國部分城市將不得不應對一個提早進入深度老齡化的社會,以及人力資源相對枯竭問題。
出生率為負,同時遭遇人口凈流出,中國部分城市將不得不應對一個提早進入深度老齡化的社會,以及人力資源相對枯竭問題。
根據各地發布的2018年統計公報,東北三省成為出生率為負,同時遭遇人口凈流出最為集中的省份,大批城市一年人口減少上萬人。
東北三省也開始積極應對人口問題。比如,今年9月8日,吉林省人社廳與吉林省政府駐上海辦事處聯合舉辦、吉林市人社局和吉林市人才服務中心承辦的吉林籍人才回鄉創業就業座談會召開。
但如果人口下降趨勢無法扭轉,這些城市將如何應對人力枯竭?
人口數量指標雙降
數據顯示,大批東三省城市成為出生率為負且人口凈流出城市。
比如,遼寧撫順市2018年的出生人口為11407人,死亡人口為13796人,自然人口增長為-2389人。與此同時,這一年撫順市遷入6918人,遷出22051人,人口流出15133人。這使撫順2018年遭遇到人口負增長,負增長數量達到17522人。
此外,遼寧本溪市的情況也類似,本溪市2018年出生7681人,死亡11791人。人口遷入3768人,遷出14266人。最終,本溪2018年人口負增長14830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各個城市的數據顯示,2018年,阜新、鞍山、白山、牡丹江、雙鴨山、齊齊哈爾、伊春、黑河、佳木斯、雞西等多個城市人口凈增長都為負數,且都出現人口凈流入、出生率為負。
不過,除了東北三省之外,中國其他地區部分城市也面臨人口流失困境。
四川內江市201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6‰,201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9‰。此外,2017年戶籍人口比上年減少5.33萬人,2018年戶籍人口比上年減少2.96萬人。
這首先將造成這些城市“人口紅利”減少,其次將帶來人口老齡化加劇。事實上,人口凈流入、出生率為負,與人口老齡化是緊緊糾纏在一塊的“結”。
以遼寧為例,按戶籍人口統計,截至2017年末,全省戶籍總人口為4232.57萬人,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958.74萬人,占總人口22.65%。遼寧省14個市除錦州、朝陽外,人口老齡化程度均超過20%,大連、丹東、本溪、沈陽都超過24%。
這一數據將繼續上升,比如沈陽市老齡辦預計到2019年,沈陽市老年人口突破200萬人,占總人口25%。
“遼寧是一個人口流出地,加之計劃生育執行嚴格,老齡化顯著?!鄙虾=煌ù髮W經濟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國大城》作者陸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面對這一問題,一些省份已經開始想辦法改善人口結構現狀。
比如,吉林在7月份提出上調男職工的生育護理補貼,上調后為4200元,比2018年提高了350元。
同在7月份,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對《遼寧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草案)》進行審議,符合該條例規定生育的夫妻,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產假60日,配偶享有護理假15日。同時,結合本地實際,對生育兩孩家庭予以支持,并對其入托、入學給予適當補貼。
如何應對人力資源枯竭?
如果出生率為負、人口凈流入的局面短期不能改變,這些地區的老齡化將加快發展發展,人力資源將面臨相對枯竭的問題。
怎么辦?第一個辦法,是繼續推行城鎮化。
陸銘指出,通過城市化進程,讓農村年青一代進城工作,可以成為未來補充城市地區勞動力和緩解養老壓力比較大的來源。這就呼吁城市化進程中,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大幅調整。
“不能說外來人口只在城市工作和繳納社保,老了回農村養老,這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問題?!?/p>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普遍城鎮化水平較高,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城市甚至出現城鎮化率下行的趨勢。未來,如何進一步從城鎮化中獲益,還需要當地經濟水平的提升。
提高人口素質同時吸引人才,是一些城市的“第二招”。
8月25日,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譚作鈞公開向媒體表示,大連吸引人才不盯大牌盯實用,要搞人才大戰,絕不搞人口大戰?!俺鞘行枰木褪侨瞬?,不惟學歷,城市吸引人才以需求為導向?!?/p>
陸銘表示,隨著年青一代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應該能夠緩解養老壓力,通俗的說就是更少年輕人養更多老人。
“中國不是平均受教育水平提升不夠快,而是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提升慢,尤其是農村孩子中的留守兒童,需要考慮怎么提升教育水平,使他們未來進入城市能成為合格勞動力供給?!标戙懻f。
第三招是發揮老年人的“余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不久前剛剛獲得獲得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沈陽市居民養老服務條例》提出,倡導鄰里互助養老,鼓勵低齡、健康老年人為高齡、獨居、空巢老年人服務。
今年4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首次提出“收縮型城市”。
上述重點任務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未來,對這些城市來說,轉變發展思路已經不可避免。如何在人口收縮之下尋求平衡,將是一些城市的長期任務。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