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李寧?
他的品牌要求他淡化自身的色彩,同時,他本人也不愿意把自己展現在公眾面前,這是他當年被“拋棄”的“后遺癥”。他在保護自己,或者說,他根本無所謂虛名。
責任編輯:吳傳震
對中國體育事業開創性的貢獻以及對體育事業的長期投入,使李寧成為最能代表中國體育精神的運動員
一別二十年,李寧重新站在奧運場上,成了主火炬手。
張藝謀對這個重大的儀式選擇李寧的原因做出了解釋,一是李寧過去的體育成就;二是他退役后的社會與商業成就。其實,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寧身上所凝聚的奧運精神,一種冠軍的精神。
這不得不追溯他過去的經歷。20年前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李寧代表10億中國人出征,勢在必得。接下來的意外眾所周知,賽場上,李寧從吊環上摔了下來,在鞍馬上的托馬斯全旋動作變形,英雄落馬。
李寧沒有獲得獎牌,中國體操男隊全軍覆沒。下場后,隊友們哭成一團。這一年,中國體育遭遇了著名的“兵敗漢城”。
尤其無奈的是,李寧必須面對這個事實:“我年齡大了,再也無法彌補這次過失了”。而更大的挫折還在后面。
全國人民都通過電視看到了體操王子的失誤,當時,剛剛在上一屆洛杉磯奧運會上取得金牌零的突破,渴望精神鼓舞的1980年代末期的中國人對金牌寄予了太大的希望。而李寧讓大家失望了,一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