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困境:地難供、海難填、利難分
在香港,職場新人的月工資都在1萬港元以上,如果是年輕人以個人名義申請,很難滿足公屋對收入的要求。
2003年“八萬五計劃”擱置后,香港增加土地供應計劃再無更大突破。
但就在填海計劃提出當年,香港明星劉德華為支持人工島填海拍攝了一部電視短片,結果遭到人身攻擊。
發自:香港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香港佐敦附近一條被高樓包圍的小巷子。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19日《南方周末》)
在香港,職場新人的月工資都在1萬港元以上,如果是年輕人以個人名義申請,很難滿足公屋對收入的要求。
2003年“八萬五計劃”擱置后,香港增加土地供應計劃再無更大突破。
但就在填海計劃提出當年,香港明星劉德華為支持人工島填海拍攝了一部電視短片,結果遭到人身攻擊。
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總價650萬港元,30年按揭,每個月還2萬多,每天通勤一個多小時。
“如果是你,能開心嗎?”香港人Henry剛從東南亞出差回來,聽說妹妹最近在新界買了房,讓他有些擔心,忍不住向南方周末記者傾訴。
香港有三大地理分區,即九龍半島、香港島和新界。人們習慣把港島、九龍等地稱作市區,新界則是香港北部面積最大的一個地理區域。
住房,已是多年來困擾香港的民生難題——公屋、居屋供應量有限,僧多粥少;私宅動輒二十多萬港元/平方米的單價已經遠超普通居民的支付能力。政府試圖擴大房屋市場供應,卻又在土地財政、人工填海等選項上面臨多重博弈。
“政府會盡力揾更多土地,起多啲單位,重燃市民上車希望?!?019年9月16日晚11點半后,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社交媒體發消息稱。當天她邀請房屋、土地相關部門人員出席《施政報告》咨詢會,原定半小時的會議,足足開了4個小時。
“中了六合彩”
“不要給我介紹什么大陸婆!”雷強夫婦的內地親戚們試探著提議,給他們近30歲的兒子雷悅懌介紹內地的女朋友,招來他的反感。
其實,雷悅懌的媽媽,也曾是他口中的“大陸婆”,結婚之后等待4年,才入了香港籍。親戚們無法理解,難道幼年和他一起在廣州長大、留學澳洲后回內地發展的表姐,在他眼里也成了被鄙夷的“大陸婆”?
在一家三口位于香港九龍灣彩德村的公屋里,雷強沒能敲開兒子的房門。雷悅懌內向寡言,每天下班后便把自己關進房間,他的主要社交是在手機上,近在身邊的父母并不知道兒子每天都在想些什么。
雷悅懌的工作是在連鎖化妝品店SASA做貨架陳列整理。雷強在位于尖沙咀的豪華購物商場K11當保安,他妻子原本在一家酒樓當服務員,最近因為腳背瘡疾在家休假。一家三口只有到晚上9點各自下班回到家后方能湊齊。
這個實用面積三十多平米的房子,擁有兩房一廳一廚一衛。進門是作為全家公共空間的客廳,正對大門的墻壁上掛著一部液晶屏電視,為了不擋住兩人座木制沙發上的人看電視,凳子上的第三個人只能緊貼著墻坐在側面,一不留神,頭就會碰到墻上的壁柜。這也難怪,兒子更愿意在自己房間待著。
這套房子原本只有一個大房間,他們把它隔成了同樣大小的兩間。雷強夫婦的房間里,除了一張床,甚至沒有地方擺衣柜,只有一個簡易的掛衣架。盡管如此,能住進這套公屋,雷強說已經像“中了六合彩”一樣。
1990年代,他們曾租住在深水埗的唐樓小隔間里。唐樓是香港在1950年代所建的私人住宅,一般為六七層高的樓梯房,一些業主將一套房間分隔為若干個幾平米的小單位出租,民間俗稱“劏房”。甚至還有一些僅隔出床位,叫做“籠屋”。
雷強對南方周末記者笑稱,劏房的木板墻,一拳就可以打穿。除了居住空間狹小,消防安全、環境衛生等都不太好,但卻是香港人的無奈選擇。
2004年,雷強一家首次申請公屋成功,得以“上樓”,但當時所派的公屋位置在屯門,來一趟市區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
公屋,全稱公營租住房屋,是由香港政府主導的廉租房,最早始于1950年代在石硤尾興建、用于安置火災災民的房屋?,F在的公屋是香港政府為基層及低收入家庭設立的安全網。以雷強一家目前所住公屋為例,每個月的租金2000港元左右,約為市面上同類私宅租金的1/4。
按照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據,目前香港約有公屋單位83萬個,在香港所有住房單位中占比29.1%。換言之,香港現有房屋中近三成為公屋。
公屋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和資產有要求。2019年4月1日起實施的最新公屋申請入息(即收入)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