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賓館:中國政治的見證者

細數70年變遷,新中國的圖景可以通過拼接一個個地標來展現,或是一座城,或是一條路,或是一棟樓,或是一塊碑。

斗轉星移,風云際會。地標早已不只是地理符號,也成了歷史的記號。

沿著地標,回望來時路,我們看到了中國這70年:蜿蜒前行、不斷進化。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作為黨、國家和軍隊的會議場所,京西賓館從1964年正式開業至今,一直是中國政治最為執著的見證者。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進化地標)

1978年11月19日上午,一輛大客車將初到北京的上海工人宗福先送至西長安街羊坊店路1號,一座戒備森嚴、建有高大蘇聯式建筑的院子里。

幾個月前,由宗福先創作劇本、上海工人文化宮業余話劇隊自行排演的《于無聲處》火遍上海灘。11月,劇組受邀到北京公演。

1978年11月16日的首演相當成功,19日那場演出卻有些神秘。演出地點在哪里、觀眾有哪些人,劇組事先都一無所知。

1978年11月19日晚上7點半,演出開始,能容納千人的禮堂里只坐了兩百來位觀眾。宗福先眼尖,從中辨認出好幾位在報紙上見過的“大人物”,比如頭上扎著標志性白毛巾的“農民總理”陳永貴。

待演出結束,工作人員招待劇組吃晚飯時才告知:這里是京西賓館。

作為黨、國家和軍隊的會議場所,京西賓館從1964年正式開業至今,一直是中國政治最為執著的見證者。多次中央全會以京西賓館為主會場,以中央名義召開的會議也大多首選在此舉行。

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京西賓館負責人伍衛國曾說,“在京西賓館召開的一次次會議,都與黨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p>

“春天的故事從這里開始”

《于無聲處》劇組走進京西賓館那日,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正在這里進行,改變歷史進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在這里召開。

宗福先至今仍不確定,請劇組為中央工作會議參會人員專場演出的安排是如何作出的。他只知道,在1978年1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