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館:
1979年春天,作家巴金出國訪問。他發現很多國家都有人搜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想以此了解中國,中國卻沒有自己的現代文學資料館。
“我們‘文革’期間被視為糞土的東西,在國外卻有人當做珍貴文物收藏?!卑徒饘懙?,“倘使我們對這種情況仍然無動于衷,那么將來我們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把一代的文學整個勾銷,不然就要厚著臉皮到國外去找尋我們自己需要的資料?!?/blockquote>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宋宇
1979年春天,作家巴金出國訪問時發現,很多國家都有人搜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想以此了解中國。他由此萌生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念頭,并積極推動,認為這是他一生最后一項工作。1985年,他的愿望變成現實。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進化地標)
1979年春天,作家巴金出國訪問。他發現很多國家都有人搜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想以此了解中國,中國卻沒有自己的現代文學資料館。
“我們‘文革’期間被視為糞土的東西,在國外卻有人當做珍貴文物收藏?!卑徒饘懙?,“倘使我們對這種情況仍然無動于衷,那么將來我們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把一代的文學整個勾銷,不然就要厚著臉皮到國外去找尋我們自己需要的資料?!?/p>
此后兩年,巴金幾次夢見自己站在文學資料館門前,看見人們有說有笑地進進出出。這位老作家多次說起,建文學館是他一生最后一項工作。
1985年,巴金的夢變成現實。在北京萬壽寺西路一座清代皇太后行宮舊址上,中國現代文學館(注:下稱文學館)臨時館開放。2000年,文學館遷往芍藥居新館。
文學館門口的影壁是一塊重達五十噸的天然巨石,正面刻著名譽館長巴金的言語:“我們有一個多么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來的杰作,它們支持我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使自己變得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p>
進入文學館的玻璃大門安裝著獨特的鑄銅把手,由巴金的手形鑄銅而成。文學館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