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決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每到灌溉季節,農民們就聚集到村里的智能供水控制機前,刷IC卡、繳費、取水?!熬拖窭U電費一樣。額度一用完,就再不能用水了?!?/blockquote>

發自:甘肅民勤

責任編輯:汪韜

綠洲里,農田的綠才是主色調。 (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圖)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進化地標)

每到灌溉季節,農民們就聚集到村里的智能供水控制機前,刷IC卡、繳費、取水?!熬拖窭U電費一樣。額度一用完,就再不能用水了?!?/p>

民勤縣是一片綠洲,卻總讓人聯想到風沙。在漢代烽燧的見證下,這片綠洲上出現軍屯、農業后,人與風沙的抗爭從未曾間斷。

年蒸發量是年降水量的23倍,1.59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90.34%被沙漠和荒漠化土地占據。本地人把民勤綠洲比作插入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中的一個楔子,如果兩大沙漠吞噬民勤綠洲而合攏,不僅民勤人要被迫離鄉,整個西北乃至北方都將少了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句口號曾被張貼在每家農戶的土坯墻上。不過,現在的民勤并非想象中的一片昏黃,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小麥、玉米、葵花、蜜瓜、茴香聯結成的綠,才是主色調。

另一種綠色來自于綠洲邊緣的300萬畝梭梭,那是民勤幾代人鑄就的綠色長城?!叭绻麖?958年引進土方格算起,民勤治沙已經有60年了?!备拭C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常年工作于民勤治沙站的劉虎俊說,“幾乎可以反映新中國的治沙史?!?/p>

人工種植的一排沙棗樹,現已枯死 (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圖)

治沙的“標準答案”

當過三十多年村支書的石述柱,83歲仍思路清晰,民勤人都尊稱他一聲“石爺”。

“宋和村在民勤的風口上,沙害嚴重,收成不好。種樹以前,碰上災年常常要到外頭討吃的。我說服村里人,只要沙壓住了、樹種起了,大家就能富起來?!笔鲋貞?。

石述柱是民勤治沙標志性人物,曾獲“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稱號。他帶領村民在村子西北面硬生生種上了沙棗、白楊等喬木,形成一道9公里長的林帶?!耙婚_始大家都不相信,等大家看到風沙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