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古典中國】宋代:讓你三尺又何妨
中國的歷史朝代,到了宋代以后,典型的以柔克剛,就是漢人的文化——我不跟你爭,我寬容,一看不行了,我就讓你一點兒。說什么“讓他三尺又何妨”,都是這路子。
責任編輯:袁蕾 陳軍吉 實習生 王治壽
馬未都說【宋、元】
歐洲人還以為瓷器是貝殼磨的
宋代的瓷器是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我老說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標,容器能容納大量的信息。
我們中國過去在瓷器方面,確實比較領先。瓷器的優點就是它的普及性,因為瓷器成本是低廉的,就地就能燒,而且技術隨便帶。我們現在說宋代瓷器有八大窯系,但有些問題根本說不清楚,最樂觀的估計,就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宋代的窯址,連百分之五都不到,百分之五不足以反映全貌。我們知道的就是一些大的窯系,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瓷器,根本不知道從哪兒來的。
磁州窯白釉褐彩“清沽美酒”梅瓶是裝酒的瓶子,相當于今天的二鍋頭瓶子15世紀中東的細密畫,反映了當時中國瓷器向西域輸出的場景,整個畫的色調都是藍的,紋飾是伊斯蘭文化的框架
從市場的角度上講,首先容器要便宜,買得起,誰都知道金銀器好,那東西,買不起,不流行。瓷器還具備很多優點,比如說景德鎮宋代影青瓷器的出現,就使中國的陶瓷異軍突起,在全世界成為霸主,但是同時傷害了中國的玻璃,中國漢唐以前的玻璃燒得好著呢,到宋代就死了。因為玻璃跟它比,沒有任何一點超過它,比如,瓷器導熱慢,玻璃導熱快,一擱熱水拿不起來了。你拿不起來吧,它還涼得快呢。另外玻璃遇冷遇熱它炸,瓷器是怎么都不會炸。再有玻璃一旦發生破損,基本上就再也不能用,因為它拉嘴。最致命的是它成本高。本來缺點就多,還來一成本高,所以死了。到了清代以后,康熙乾隆看著外國玻璃新鮮,中國人就仿燒了一些陳設性的玻璃器。
政治是制約經濟的一個最主要的力量,經濟是制約藝術的一個主要力量,這個藝術是指工藝,因為工藝要附著一個實際的東西,它跟繪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