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看到全民的公益之心”
因汶川地震而來,在當地落地生根,服務于社區,大量志愿者和公益人,在地震后改變了汶川的面貌。
責任編輯:張玥晗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進化地標)
2018年5月11日傍晚,北川老縣城地震公墓紀念碑前的人們。
因汶川地震而來,在當地落地生根,服務于社區,大量志愿者和公益人,在地震后改變了汶川的面貌。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面對巨災,二十余家四川社會組織聚在一塊討論:如何參與救災?我們能做什么?隨后他們成立了一個聯盟,名為“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
當任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的郭虹被推舉為“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的協調人之一,該聯盟將為各地趕來救災的民間組織提供一線的抗震救災信息服務和支持。
震后11年,郭虹始終和這個臨時組成的機構、災難中長出來的志愿者以及草根NGO保持密切聯系,持續不斷地關注中國公益的發展。
被汶川地震改變的不僅是郭虹,當時,全國超過20萬名志愿者從各地奔向地震災區,之后,參與救災及災后重建的志愿者累計高達三百余萬人。
全民掀起了救災捐款熱潮,2008年,全國慈善捐贈總額達1070億元,捐贈金額首次破千億元。
時任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后來認為,2008年堪稱中國慈善事業上的“公益元年”,一方面捐款額巨大,另一方面“看到了國家和民眾的公益之心”。
“公益元年”開啟后,中國社會組織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清華大學教授王名在其主編的《中國社會組織報告(1978-2018)》中認為,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影響下,社會組織進入全面蓬勃發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