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 | 華商與祖國母親風雨同行

發自:南方周末

“凡有海水處,就有華人?!敝两窦s6000萬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經商群體比例極大。華商艱苦創業、拼搏進取,不少人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睙o論身處何方,海外游子對祖國母親始終懷著至深眷戀。漂泊在海外,他們最能切身體會海外華人的地位與祖國發展息息相關,國家富強是每個海外華人的堅強后盾。

為此,近百年來,在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中,華商群體為祖國傾力付出:或毀家興學并領導愛國抗戰,或冒險回國巨額投資,或潛心研發推動中國制造轉型……他們與祖國母親同呼吸共命運,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抗戰勝利 

他們功不可沒

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有一位從南洋遠道回國的老人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4年前,抗戰取得勝利時,毛澤東曾為這個老人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就是陳嘉庚。

8年抗戰,海外華僑貢獻巨大,他們買國債,捐款捐物捐飛機,傾家蕩產輸財助戰,有統計說抗戰時期華僑的捐款支撐了當時國民政府軍費的四成以上。陳嘉庚即是這些僑胞的代表之一。

陳嘉庚,出生于福建廈門集美一個漁村,17歲離家闖蕩新加坡,從幫助父親經營米店和菠蘿罐頭廠開始,最終成為東南亞“橡膠大王”。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嘉庚聯絡80多個愛國籌賑組織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短短3年內就籌得4億多元國幣,并捐獻大量物資。

在陳嘉庚一生的傳奇中,更為人熟知的是其毀家興學的義舉。

1912年,陳嘉庚回到故鄉,看到兒童頑劣,求學無門,遂決定捐資辦學。1913年,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正式開學。1919年,他又認捐400萬元興建廈門大學。這個認捐額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

19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陳嘉庚的產業遭遇巨大打擊,他仍堅持每月支付集美和廈大兩校的經費。有人勸他停辦兩校,他卻“出賣大廈,接濟廈大”。直到公司收盤無法繼續,他又無償把廈大捐給政府改為國立大學。

抗戰時期,像陳嘉庚這樣為國奔走的華商還有很多:蟻光炎,李清泉,陳芳明,徐四民……他們本已在當地商界頗有建樹,生活富裕地位不低,卻義無反顧為祖國同胞拋家舍業。正是在這些愛國僑領的帶領下,千萬海外僑胞團結在一起,成為支援祖國抗戰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 

他們貢獻了第一桶金

1978年,中國掀開改革開放的大幕。海外華人華僑華商,為改革開放貢獻了關鍵的第一桶金。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急需資金、技術和發展經驗。在世界尚對中國抱有疑惑之時,華商率先進入中國,在各領域投資實業,積極參與祖國經濟建設,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僑商投資占中國引進外資的60%以上。更難能可貴的是,僑資企業不僅為中國引進了資金,還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就業,革新消費觀念,引領產業技術進步。

其中,改革開放以來投資中國大陸的馬來西亞企業家先鋒郭鶴年,正是愛國僑商的典范。

郭鶴年于1923年出生在馬來西亞,祖籍福建福州。其父14歲時從福建到馬來西亞謀生,后來創辦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白糖為業務的東升公司。郭鶴年從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學成畢業后,逐漸繼承家業并發揚光大。此后幾十年,郭氏商業帝國成為東南亞經濟界的傳奇。

“我的心分成兩瓣,”郭鶴年說?!耙话晔菒畚疑L的國家馬來西亞,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中國?!?/p>

同為東南亞的華人商業巨子,如他的前輩陳嘉庚一樣,郭鶴年利用自身在商場的優勢和特殊身份,為祖國排憂解難,對中國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73年,中國需要大量的原糖,而國內供給不足,需要到國際上低價采購30萬噸原糖。為了完成購糖任務,有關部門找到了“亞洲糖王”郭鶴年。

當時郭鶴年手上也沒有這么多糖可以賣給國家。而且,如消息公開,會讓糖價上漲20%到25%。但郭鶴年仍然毫不猶豫地答應為國分憂。一場驚心動魄斗智斗力的商戰后,郭鶴年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買到30萬噸食糖,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到了500萬美元。

然而,郭鶴年卻沒從中賺一分錢?!叭绻业墓疽布尤肫渲?,肯定可以掙錢。但我不能那么做。因為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則是,即使一個普通的生意,你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惫Q年如是說。

在郭鶴年對內地的眾多投資里,最美麗的大概是各地的香格里拉酒店,但最耀眼的卻是北京國際貿易中心。直至現在,國貿仍然是北京CBD的地標性建筑,是全球最大的商務中心之一。

那是在1984年,中國想在北京建國門外大街建設一個貿易中心。當時建國門地塊一片荒涼,僅有美國和日本的兩個財團愿意承建項目,但都開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

郭鶴年聽說后,接過這個項目,真金白銀投入數億美元。郭鶴年敢為人先,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他看好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前景,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一腔赤子之心。

作為最早投資中國的華商之一,郭鶴年親歷、見證乃至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的進程。對于他所起到的示范效應,多位中國領導人都表達過高度贊賞。

1990年,在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最后一次正式對外會見中,郭鶴年成為了重要的主角。鄧公和他握手拍照,感謝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并說,“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郭鶴年在中國的投資歷程,只是改革開放40年眾多華商投資實業的一個縮影。波瀾壯闊的40年改革開放,海外華商與中國經濟共同成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中國因素也成為他們發展的獨特機遇,助力華商企業壯大自身。

中國智造 

他們當仁不讓

2018年1月,一款中國稻米油產品登陸日本,有媒體拍到東京市民冒雨搶購的畫面。

日本擁有上百年稻米油研發的歷史,外來者想分一杯羹難于登天,現在被金龍魚“雙一萬”稻米油所征服。這款稻米油的締造者,正是華商郭孔豐領導的益海嘉里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質量國際領先的國貨正是華商僑資企業打造,它們吸收了世界各地同行的探索經驗,又扎根于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潛心研發產品,真正東西合璧集合各家所長,推動“中國制造”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以農業領域為例,華商郭孔豐領導的益海嘉里是糧油行業科技創新的先行者,而高品質稻米油只是益海嘉里在中國首創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中的一環。

一粒稻谷,在益海嘉里人的手里,不僅可以化身為優質大米,還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蠟、谷維素、米粞粉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還能發電、可制油、可變身綠色環保的輪胎。以全國年產兩億噸水稻作理論測算,如果米糠全部用來榨油,相當于約1300萬噸大豆的出油,這等同于為國家節約了1.1億畝大豆的種植耕地;產生的4000萬噸稻殼如果全部燃燒發電,可替代2600多萬噸標煤。由此可見,益海嘉里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有利于保障國人糧食安全、也有利于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

除水稻以外,在大豆精深加工及油脂加工等方面,益海嘉里也同樣引領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創造更大經濟效益的同時,著眼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而益海嘉里這種創新精神,來自于掌舵人刻在企業基因里的社會責任和遠見卓識。

益海嘉里董事長郭孔豐堅信,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再過十年,中國的GDP一定會成倍增長,這會帶來中國食品消費總量的大幅增長,同時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也會同步大幅提升到世界先進水平。他表示益海嘉里會持續加大對中國業務的投入,使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和健康安全標準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1988年益海嘉里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第一家油脂工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開始建設;1991年,益海嘉里旗下品牌金龍魚第一瓶小包裝食用油在深圳誕生。從此,中國人的食用油消費模式逐漸改變,告別了散裝的初加工油脂,吃上了經過系統精煉裝在小包裝瓶里的食用油。益海嘉里見證、推動了中國人的餐桌革命,從吃得飽轉向追求吃得好,一次又一次為國人餐桌帶來更安全更健康更營養的產品,一次又一次引領中國糧油行業突破轉型升級。

而受益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益海嘉里也在飛速成長,已成為集糧油食品科技研發、生產加工和貿易為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益海嘉里的成長史,就是中國制造的進化史。有這樣的僑企持續推動產業升級,“中國制造”將加快進化至“中國智造”。

陳嘉庚、郭鶴年,郭孔豐……一代代華商的愛國精神在傳承,他們所走的數十年如一日的愛國道路,也是數千萬海外華人華商所走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指出:“廣泛團結聯系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p>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更要感謝這群不在華夏的同胞們。不管走得多遠,身在何處,他們總是心系故國,不忘同根同源的中華民族同胞。

他們與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同樣的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