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在第七屆中國慈展會上發布《2018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接收國內外款物捐贈1624.15億元人民幣,其中,內地全年捐贈1439.15億元,人均捐贈103.14元?,F金捐贈總額突破1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排除藥品捐贈減少因素后,慈善捐贈總量保持增長
據報告,2018年我國內地接收捐贈總量為1439.15億元,比2017年減少60.71億元,主要因為中華慈善總會的物資捐贈(主要為藥品)總額比上年減少110.16億元。如不包含中華慈善總會的物資捐贈,2018年內地接收捐贈1338.33億元,比2017年的1288.87億元增長3.84%,保持穩定上漲。
事實上,藥品捐贈減少具有積極意義。2018年10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宣布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使得這些藥品價格平均降低56.7%。其中,中華慈善總會積極配合國家新特藥醫保談判工作,使格列衛、易瑞沙、多吉美、特羅凱等藥品成功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隨著我國醫保制度不斷完善,藥品捐贈預計將繼續減少。
首次納入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捐贈數據
《報告》首次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捐贈數據納入收集和發布范圍。經統計,2018年度,香港的慈善捐贈總量折合人民幣約160億元,澳門約為人民幣25億元,兩地人均捐贈分別達到2147元和3746元。
其中,香港賽馬會是當地最大慈善機構,2018年捐出42.8億港元,創歷史新高。澳門基金會則是當地慈善事業的主要資助方,2018年投向公益項目23.68億澳門元,其中青年人才領域占比48.18%,為最高。
現金捐贈更受青睞,扶貧捐贈首超醫療健康
從捐贈結構來看,2018年全國接收現金捐贈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07.83億元,占全年捐贈總量的70.03%,反映現金捐贈愈加得到企業和社會公眾青睞。而非現金捐贈則應需而變,重點匹配教育、醫療健康、人群服務等為主的長期需求,以及扶貧與發展、減災救災、公共事業為主的短期需求,更關注社會效益和使用效率。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社會捐贈主要流向教育、扶貧與發展、醫療健康等3個領域,占捐贈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9.4%、24.72%和20.44%,合計超過總量7成以上。西藏、青海、新疆、甘肅4地還排在年度捐贈凈流入省份的前十位,相當部分流向了“三區三州”。
個人捐贈持續穩定增長,網絡募捐再創佳績
2018年,中國內地的個人捐贈共360.47億元,同比增長3.24%,僅次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捐贈金額,個人捐贈處于近年最好水平,保持穩步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流行的互聯網募捐更是讓以個人捐贈為主的網絡募捐總量繼續提高,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2018年共募款31.7億元,較2017年增長26.8%。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參與網絡捐贈的人次進一步增加,單筆捐贈的數額在逐步降低。
地方慈善會系統擴大募捐規模,扶貧領域成慈善信托首選
2018年,我國慈善捐贈的主要接收方仍是基金會和慈善會系統,前者接收捐贈645.88億元,后者接收捐贈383.95億元,各占慈善捐贈總量的44.88%和26.68%。其中,基金會接收捐贈比2017年微降1.85%,慈善會系統接收捐贈同比減少14.68%,接收捐贈總量降低與藥品捐贈量下降有直接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慈善會系統2018年捐贈收入同比增長19.93%,募捐形式靈活多樣,體現了很強的動員能力,對擴大地方慈善會募捐規模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8年,我國慈善信托規模達11.17億元,全年新設立慈善信托84單,兩項數據較2017年均增長8成以上。新增慈善信托中,以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為目的的慈善信托達到了48單,占新增信托單數的53.57%,扶貧攻堅已成為設立慈善信托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