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參與扶貧,是在幫助政府“試錯”
“故鄉那個已經‘空心’的小鄉村,什么時候可以再次煥發活力?”
責任編輯:張玥晗
深圳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陳行甲認為,做好扶貧工作,一是需要良性的社會互動和循環,二是需要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需要各個層次的決策者對社會規律充分尊重,也需要他們進行冷靜的分析和科學的決策。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與2018年第一屆公益傳媒獎學金班主題相似,2019年公益傳媒獎學金班依然關注時代熱點——扶貧與鄉村振興。不同的是,今年獎學金班更緊貼現實:精準扶貧之后,鄉村振興的故事該如何書寫?
2019年9月20日-22日,南方周末主辦、碧桂園集團全程支持的第二屆“中國公益傳媒獎學金班”在廣東順德舉辦。40名從400余位媒體記者、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和NGO傳播官候選人中精選的學員與10位分屬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媒體和企業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學習探討“聚焦鄉村振興,講好公益故事”,社會組織治理、扶貧倫理、鄉村建設實踐與反思等多個主題亦同時被多角度分析。
三天課程中,除課堂外,學員們還對碧桂園集團幫扶的英德市魚咀村、連樟村等扶貧一線進行了實地探訪。學員們抱著對鄉村振興的關切而來,又帶著收獲與反思歸去“:故鄉那個已經‘空心’的小鄉村,什么時候可以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