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票房:已經形成“高峰”,但還不是“高原”
資本化進程的落腳點已經不單純是票房數量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在影片質量上提高多少、觀影人數增加多少;資本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多出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一’的精品,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力作上來。
責任編輯:邢人儼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數據中國)
在廣東省五華縣華僑戲院原電影放映員周育濤的記憶中,曾經的電影院每月會選擇一到三部電影到地方放映,票價在五分到1角不等,常常爆滿,有些電影一放就是八十幾場?!澳莻€時候我們送電影下鄉,多半是踩著自行車去的,一路翻山越嶺,很艱苦。在鄉下放一場電影,十里八鄉的人自帶板凳過來,跟過節一樣快樂無比?!?/p>
彼時的電影制片、發行和放映,均由國家政策指導和財政撥款或者補助,尤其是在“老少邊窮”地區更是如此,這保證了幾億人(尤其是廣大農民)都能夠看上電影。
1978年,電影業的出現以及進口電影的解禁,使之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井噴”之年——那年,在中國發行的長片有433部,發行放映系統總收入達9億元,全國累計觀影231.4億人次。1979年,全國的觀影規模達到293億人次,相當于全國觀眾平均每人每年觀看了28次電影——超越了美國電影“黃金時代”的紀錄,當時全美人均觀影也不過23次左右。
隨著電影逐漸成為大眾消費生活的一部分,中國電影市場也迎來了爆發式的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