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法,科學家對同性性行為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分析。但在論文投給《科學》雜志之前,一些科學家并不贊成發表這項研究,因為一部分研究結果有可能會被反同性戀群體當作“科學依據”,用來歧視同性戀者或者加深對同性戀者的偏見。
責任編輯:朱力遠
象征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群體的彩虹旗。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法,科學家對同性性行為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分析。但在論文投給《科學》雜志之前,一些科學家并不贊成發表這項研究,因為一部分研究結果有可能會被反同性戀群體當作“科學依據”,用來歧視同性戀者或者加深對同性戀者的偏見。
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性戀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被大眾看作一群“異類”,并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盡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于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2019年8月30日,一個由美國、英國、瑞典、荷蘭、丹麥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在著名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利用一種叫做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這些科學家對同性性行為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同性性行為確實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也會受到非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并不存在單個或者少數幾個所謂的“同性戀基因”。
歷史發現和缺陷
早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就曾對同性性傾向和同性性行為進行過遺傳學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性傾向和同性性行為確實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比如,科學家發現X染色體上的一個區域與兩者存在相關性,另外同卵雙胞胎性傾向的一致性也比異卵雙胞胎或者兄弟姐妹間的一致性更高。
通過這些研究,科學家得以一窺遺傳因素與同性性傾向以及同性性行為之間的關系,但這些研究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這些研究使用的樣本量偏少,通常只有幾千人;另一方面,研究人群也主要集中于男性同性戀。除此之外,很多這些實驗都無法被重復,而且盡管針對家族或者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傾向以及同性性行為確實存在遺傳因素,但科學家未能發現與之相關的精確遺傳位點。
“掃描”基因組
我們每個人的全部遺傳信息都被存儲在基因組中,這些信息可以看成是由A、C、G、T四種“字母”(核苷酸)組成的“字母”序列。在基因組中的某些區段,不同人的“字母”序列可能存在一個“字母”的差異,這種差異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不同個體之間的這種單個“字母”的差異經常會對這個“字母”所在的基因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與這些基因相關的性狀。最明顯的影響之一就是可能會使不同的人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有所不同。已經有研究發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病、囊性纖維化、阿爾茨海默病等諸多疾病的患病風險都會受到單核苷酸多態性的影響。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人的全基因組中尋找與某個性狀存在關聯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而這里的性狀就是同性性行為。
在研究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