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住房39平方米:告別短缺時代

如果說第一次房改是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那第二次房改則是進一步深化住房體制改革,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體的多層次、差異化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

責任編輯:吳筱羽 馮葉

(梁淑怡/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數據中國)

如果說第一次房改是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那第二次房改則是進一步深化住房體制改革,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體的多層次、差異化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

從福利分房到商品房,從剛需性住房到改善型住房,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居民陸續從“蝸居”時代跨入“宜居”現代。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云昌也是這樣走過來的。1966年,22歲的顧云昌從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畢業,被分配至陜西省一個鄉鎮的建筑公司,從此住進了多人同處一室的工棚。

擁擠的工棚一住就是十年,后來,他被派至北京工作,負責修建北京機場航站樓,仍然住在工棚里,不過總算有了獨立的房間。一個10平方米的小屋,甚至成了他的婚房,“就是普通油磚砌的房子,隔壁掉根針都能聽得見”。

又過了幾年,顧云昌進入原國家城市建設總局下屬的房產住宅局工作,在北京分到了兩間共計30平方米的房子,但卻要2戶分享一個廚房,3戶共用一個洗手間。

乘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