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2000米烏蒙腹地 尋找原生野茶的人文投影

畢節是連接貴州、四川、云南的高原核心區域,因此成為古茶樹的重要生長地。在這里,古茶樹有著更為豐滿的記憶,人與茶,木與火,刻錄前世今生,寫盡人間煙火。

畢節是連接貴州、四川、云南的高原核心區域,因此成為古茶樹的重要生長地。在這里,古茶樹有著更為豐滿的記憶,人與茶,木與火,刻錄前世今生,寫盡人間煙火。

溫暖的烤茶記憶

傳說漢使唐蒙的夜郎之旅,除了發現枸醬,還發現了茶。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烏蒙腹地,我們四處探尋,關于古茶樹的歷史投影令人驚訝。

蔡嬌推開老屋的門,把堂屋里的火塘點燃,燒上水,再在炭火上斜放了漆黑色的砂罐,等它吸收熱量。七、八人圍坐,聽著山泉水在火上逐漸翻滾,時間仿佛就此懸停在藍天之下。

在海拔2278米的威寧香爐山——這個距離天空咫尺的美麗茶園里,最原生態的烹茶方式被保留了下來。事實上,畢節的老人都知道,這片高原上最地道的古茶飲用方式,不是泡,而是烤。

“我們這個叫烏撒八步”,蔡嬌邊說邊擺開陣勢。

第一步喚作“夜郎布陣”,便是將火盆、炭火、烤茶罐、土水壺等器具一一排列,猶如排兵布陣;第二步則是“奢香沐火”,在炭堆上烘罐,手勢優雅,儀態萬千;第三步名為“鶴舞高原”,將茶投入罐中,為避免罐中茶葉焦煳,要不停地抖動茶罐。黑色茶罐上下翻飛,與雪白的炭堆相映生輝,有如黑頸鶴舞;第四步,叫“鳳飲龍泉”。蔡嬌解釋說,龍泉是威寧八景之一,懸壺高沖,好比鳳飲龍泉。

緊接第五步“草海飛雪”,茶水沸騰,茶沫如雪飛散;第六步“落隱煨茶”,傳說烏撒雙霞洞曾有隱士棲居,每日申時,太陽照進雙霞洞,秀才即生火烤茶自飲;第七步“布摩施法”,出茶分杯,播撒甘露;第八步“索瑪奉茶”,在彝族語言中杜鵑花叫索瑪花,索瑪是彝家對少女的美稱,彝族人民熱情好客,但凡有貴客臨門,都是由家中的索瑪向尊貴的客人奉上一杯香茶,以示歡迎。

一圍火塘,一抱砂罐,一只水壺,一捧砂杯,烤、抖、泡、飲之間,是對時光的信仰。

2005年,威寧中水漢墓群雞公山文化遺址,被譽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出土的陶罐如今安放在貴州博物館中,蔡嬌發現,這和家里代代相傳的砂罐幾乎一模一樣。

蔡嬌手里的砂罐出自廖亮清,威寧縣斗古鎮米樂村的土陶匠人??脊虐l現新石器時代便有平地堆燒制陶工藝,就地取材,燒制溫度大約在攝氏700度,而畢節的砂陶工藝,保留平地堆燒,而溫度可拔高到1700度的高溫,甚至超過窯燒溫度,與空氣充分結合,獲得特別的質感。

砂陶工藝尤以織金聞名??椊鸬靥帪踅嫌沃Я髁鶝_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漢屬益州牂牁郡,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平遠府。

《平遠州志》記載:康熙、清道光年間,織金縣境內已經發現許多喬木種古茶樹,每年上貢青茶四擔,以抵糧賦?!独m茶經》亦有記載:“威寧府茶出平遠,產巖間,以法制之,味亦佳”。

正是道光帝登基第三年,一名英國軍人在印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認定茶之發端在于中南半島。如果他能夠翻過高聳入云的喜馬拉雅山,進入中國最神秘的西南內陸,會發現野生茶樹莽莽成林。

在喜馬拉雅山崛起之前,野生茶樹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布局,然后笑看風云。野生大茶樹基本集結在30°N線以南,其中尤以25°N線附近居多,并沿著北回歸線向兩側擴散。畢節地區地處古茶原生地核心區域,正是古茶資源寶庫的重要單元。這里已經發現的古茶樹超過10萬株,多為禿房種,尤其珍稀罕有,分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分布極為廣泛。

2014年評比貴州十大古茶樹之鄉,畢節獨占兩席,納雍水東鄉姑菁村和金沙清池鎮雙雙入選。2016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畢節市七星關區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榮譽稱號。

2013年對畢節古茶樹的普查發現,樹齡超過1000年的古茶樹有120余株、500年以上的有2500余株。從金沙縣清池鎮大壩村、源村鎮石劉村、石場鄉構皮村、桂花鄉濫壩村、巖孔街道箐河村、后山鎮天靈村、嵐頭鎮三橋村,到大方縣果瓦鄉,再到畢節金海湖新區竹園鄉海馬宮村,直到七星關區亮巖鎮太極村,以及納雍縣水東鎮姑箐村,織金縣綺陌街道中壩村楊家灣組、中寨鄉石丫口村和沙壩村、以那鎮五星村,都有古茶林的唯美身姿,也刻錄下極為豐滿的人間記憶。

古茶和她的追隨者們

金沙清池陽波村,一棵大茶樹聳立山間,測定樹齡超過2000年,樹高13米,主干胸徑58公分,樹冠覆蓋面積48平方米。

“每年都還能采摘上百斤茶青”,清池貢茶傳承人任希鵬告訴我們。

任希鵬至今記得,他大學畢業后,炒出的第一鍋茶,最終成了向同事表達善意的禮品?!安棼}米豆,在我們這里是最重要的四件東西,無論是人情往來,還是重要儀式?!甭奖橐吧L的古茶樹,記錄了村子里的所有重要記憶?;蛘呖梢哉f,村子其實是在古茶樹的懷里長出來了。

陸羽《茶經》所說“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實際上總結了原生茶樹的生長環境。畢節喀斯特資源豐富,酸性土壤分布廣泛,山林坡地透水性好,高海拔低溫度,寡日照多云霧,非常適宜茶樹繁衍。生活于斯的人們很早就開始人工繁育古茶,精研制茶工藝,使之成為這片云霧山谷的美好物產。

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回味悠長,有許多人因為古茶的動人心魄,選擇追隨古茶。

金沙縣源村鎮,至今流傳著名士張功錫的傳說。他看中了漫山遍野的野生茶,決定來此定居,三代經營茶葉,成了百萬巨富。

而在納雍縣姑箐村,宋安品是宋氏家族因茶而遷的第十代。納雍姑箐村,因存有眾多小喬木型古茶樹而聞名。我們站在一株一千六百多年的古茶樹下,四周草木莽莽,叢生如海的青蒿,高大的漆樹、楓香樹,漫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混合出神秘而悅人的香氣。村民王鵬從樹上摘下幾片嫩茶遞給我們,放進嘴里,豐茂自在的野意頓時席卷而來。這滋味層次極為豐厚,比苦味和藥味的集合更加濃郁,更具標志性的是若隱若現的幽蘭香。

海馬宮村村主任簡永康家中,依舊懸掛著乾隆年間先祖簡貴朝得中解元時,所刻的牌匾。他告訴我們,簡氏一族,同樣是為種茶,遷居到海馬宮村。

簡貴朝為乾隆年間舉人,入翰林,歷任文登知縣、禮部清吏司主事、國子監祭酒,工書法。而他的后人簡永康,忠誠地傳承著海馬宮貢茶的制茶工藝。

時至今日,這樣的故事依舊持續著。在太極村,村路左彎右繞通向群山深處,張萬登在路上車行如魚,不時停下,回應沿路鄉民的熱情招呼。張萬登二十歲就出門打工,三十多年后卻因古茶的吸引重返故里。

古茶與人的感情是如此復雜糾葛。在最艱難的時節,有人選擇伐樹種糧,也有人堅持傳承,但不論如何,古茶始終是這片山野心底最柔軟的香氣。納雍姑菁村,山間有兩株雄雌相伴的夫妻樹,茶果累累,搖曳生姿。

“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腌斗圓方。研膏入焙香?!北彼挝暮傈S庭堅曾為古茶留下長短句。人與古茶的共生,在時光里投下影子,在畢節這片高原上,茶不是陽春白雪,茶是平凡日子堆成歷史的錐面,是人間貴重。人立草木間,就組成漢字的“茶”。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