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①|老屋記
我知道,我的故鄉還在,父母在,故鄉就在。而在不久的將來,故鄉也會成為一種更為美好的存在,甚至比記憶中更美,因為美學首先是建立在經濟與文化之上的,要讓他們生活得好,接受得起教育,他們才有能力去發現美,創造美。
責任編輯:聶寒非
我知道,我的故鄉還在,父母在,故鄉就在。而在不久的將來,故鄉也會成為一種更為美好的存在,甚至比記憶中更美,因為美學首先是建立在經濟與文化之上的,要讓他們生活得好,接受得起教育,他們才有能力去發現美,創造美。
這是老屋被拆后我回老家過的第一個中秋節。車子在下了高速之后,找不準路口的我們不得不停在路邊,再次核實導航的準確性。愛人打趣:“去的到底是不是你家?”我回道:“似是而非?!?/p>
的確是“似是而非”,導航上的路口有些像我曾經無數次走過通向村莊的路,可路口的大型超市、影院、樓盤卻像憑空搬來的城市道具一般,讓人難以置信。
車子略微遲疑地走在這條似是而非的路上,路旁合歡的花期早已過了,看不到櫻粉色的傘狀花朵,一串串豆莢樣的果實掛在枝頭,很有些豐碩的錯覺。
穿過這條路就正式進入了我的村莊,和之前的路口一樣,我的村莊也同樣以一種陌生的面孔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曾經高低錯落、形態各異的青瓦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模式統一的三層小樓,一樣的三層主樓加車庫的模式,一樣的青灰水泥包裹,唯一不同的是門前陶瓷門匾上的字樣,有的是“幸福之家”,有的是“寧靜致遠”,有的是“紫氣東來”……偷偷吐露著主人的夢想與希冀。路面拓寬了許多,也同樣用水泥做了硬化,正值收秋的時節,路上卻沒有曬著的玉米。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我家的新房。
接連幾天的秋雨,讓這個在老屋殘垣上赫然新立的樓房略微褪去了幾分嶄新與陌生。我在新房里仔仔細細來來回回地搜尋,父親則高興地跟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