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自然》這項最新研究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進行的剖腹產手術,婦產科每天都在上演著因為迷信、上學時間、怕痛而主動選擇剖腹的情景。然而,《自然》雜志近日有論文指出:剖腹產嬰兒體內缺少微生物,可能更容易出現健康問題。
責任編輯:李欣夷
姍姍的婆婆有著傳統老一輩人的小迷信,她特意托人找“大師”算了孫輩出生的良辰吉時,為了保證寶寶卡著點降生,一家人圍著產科醫生反復溝通,確保剖腹產手術的時間。
酷兒的寶寶即將迎來滿月。這個看似“好運”又“湊巧”的時間,是一個月前她跟醫生協商著讓孩子在8月底“搶生”出來的。由于小學一般都是滿6歲報道,大多數省市的入學年齡截止日是8月31日,晚一天出生,可能就要晚一年上學。
小余從小就嬌生慣養,結婚懷孕以后老公也特別寵著,她完全沒有心理承受能力嘗試自然分娩帶來的疼痛。因此全家達成共識,早早根據預產期規劃了剖腹產。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進行的剖腹產手術,婦產科每天都在上演著因為迷信、上學時間、怕痛而主動選擇剖腹的情景。然而,《自然》雜志近日有論文指出:剖腹產嬰兒體內缺少微生物,可能更容易出現健康問題。
剖腹產手術在誕生之初,本是為了挽救產婦和嬰兒的性命,如今卻越發成為孕婦們的主動選擇。據公開資料,中國目前接近一半(47%)的產婦采用剖腹產,在部分省份甚至高達70%~80%。剖腹產是否真的會影響寶寶健康?其泛濫又是否會造成其他健康隱患和風險?
或影響構建免疫系統?
近日,一個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文稱,其在研究了近600名嬰兒樣本后發現:剖腹產出生嬰兒與自然分娩出生嬰兒的微生物菌群截然不同,自然分娩出生的嬰兒體內含有更完善的早期細菌。
圖源:《自然》官網
這是《自然》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新生兒采樣研究。該研究團隊與三家醫院合作,對596名出生1個月的新生兒(314名順產嬰兒和282名剖腹產嬰兒)的糞便中微生物DNA進行采樣分析。他們從尿布中取出常規樣本、并對部分新生兒進行長達一年的糞便樣本分析發現,自然分娩的嬰兒從母親身上獲得了大部分早期細菌,但剖腹產嬰兒缺少較多的克雷伯氏菌和假單胞菌等。研究人員表示:“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可能缺少30%的微生物組?!?/p>
嬰兒早期微生物是免疫系統的恒溫器,對其自身免疫系統訓練區分敵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嬰兒離開溫暖的子宮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通過自身構建屬于自己的免疫系統。在這一過程中,新生兒體內一種叫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物質是其中關鍵。但新生兒生產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較弱,存在于其體內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大多數來源于母親。因此,這項研究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剖腹產嬰兒在患某些疾病上的風險較高——或許與缺少部分細菌有關。
此外,武漢一婦產醫院產科住院部主任陳言(化名)在接受21新健康記者采訪時指出:“剖宮產中有大部分是孕婦自行選擇時間手術的。這種人為選擇的時間點中,很多時候寶寶并未完全發育成熟,尤其是肺部。自然分娩的寶寶經過產道擠壓,肺部羊水相對于剖宮產的寶寶會清除得更多,讓寶寶出生后各種免疫機能更強。同時產道擠壓也讓大腦壓力感受跟剖腹產不一樣——產道的高壓力會對感覺系統的建立產生區別。
“但根據已有研究,尚不足以證明剖腹產一定會對寶寶的健康產生影響。上述研究的新觀點也有待更多的臨床試驗數據論證證實。個人認為,大力提倡陰道試產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具體生產方式的選擇肯定是在提倡順產的前提下,結合個體差異視情況而定?!?/p>
艱辛的術后恢復
對產婦而言,剖腹產可能產生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剖腹產的手術過程比較復雜。醫生需要數刀一層層地切割打開產婦的子宮,手術過程中造成的出血量會遠遠大于順產,甚至存在引發大出血的風險。從子宮中取出小生命后,醫務人員還需要對傷口逐層進行縫合。
而在手術過程中,身體為防止大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會大量增加,血液變得粘稠,處于高凝狀態。但這樣也會讓產婦在手術結束之后面臨深靜脈栓塞的考驗,這是血液過于凝固時可能出現的高風險事件。由于手術對身體傷害較大,與產后第二天就可下地輕微活動的順產產婦相比,剖腹產產婦的身體恢復周期一般較長,在能夠活動之前的這段時間,出現深靜脈栓塞的概率會與日俱增。
值得注意的是,切口妊娠、復壁子宮內膜異位、腹腔粘連也都是剖腹產手術后可能出現的現象。其中切口妊娠會影響二次懷孕,而復壁子宮內膜異位、腹腔粘連在嚴重情況下,可能還需要手術治療。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產后修復的概念開始普及。
它是專門針對產后媽媽的各種生理及心理變化,提供各項修復護理的整體方案,包括產后塑身、體質調理、產道修復、局部塑形、胸部護理、疤紋修復、產后痛經調理、產后益腎養護、產后暖宮養巢等。
深度瑜伽理療老師陳甲芳指出,無論是哪種生產方式,如果產婦產后疏于鍛煉,隨著年齡增長,陰吹、漏尿等問題都可能會隨之出現。因此,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合理、正確地鍛煉,是恢復產后各項身體機能的最有效方式?!捌矢巩a產婦手術部位的軟組織大面積挫傷,腺體遭到破壞,身體狀況很難再恢復到懷孕以前的水平;而順產產婦的自我修復能力強于剖腹產產婦,通過運動可以獲得更好的修復效果?!?/p>
陳言補充道:“產后婦女身體較為虛弱,免疫力相對較差,在飲食上,也就是月子餐不宜多吃大魚大肉。保持房間通風以及清潔衛生,通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感冒等日常疾病?!?/p>
高居不下的剖腹產率
《自然》雜志發表這項研究成果后,不少網友表示尊重科學研究,但也擔心一些客觀因素上必須剖腹產的產婦會被迫順產。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目前中國的剖腹產率已有泛濫之勢。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以47%的剖腹產率,穩居世界第一。而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為15%,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數據均低于警戒線標準,日本剖腹產率只有7%,與我國形了鮮明對比。
陳言指出:“我國剖宮產率的升高,主要由于孕婦對分娩情況認識不夠,很多人害怕生不下來,最后還是要手術,要受兩次罪;或者擔心順娩后陰道松弛影響以后性生活,種種原因致使剖宮產率無法降低?!?/p>
事實上,隨著生活壓力加大,現代女性結婚時間推遲,懷孕年齡也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第一次孕育的產婦在醫學上被定義為高齡產婦。對于這些高齡準媽媽們來說,有很多即使內心想要順產,卻由于身體部分機能衰退而沒有信心,最終還是選擇剖腹產。
與此同時,生活條件的提高導致很大一部分孕婦群體在懷孕期間攝入營養過剩、運動又不足,從而造成多種妊娠并發癥或者嬰兒體重超標。醫學上一般將體重大于8斤的胎兒稱為巨大兒,當胎兒體重大于9斤時,順產就相對困難。在這些狀況下,也不得不采用剖腹產。
“讓每一位孕婦了解分娩過程也很重要。首先就是產婦要有信心,情緒和心理作用都會對產程進展有一定影響。畢竟醫學是科學,沒有百分百,生孩子是女性的本能,整個分娩過程是寶寶和媽媽全力配合完成的?!标愌匝a充道,“醫學是關乎生命的科學,產科更需要全面的醫學知識,孕期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至關重要?!?/p>
目前隨著無痛分娩的推進,剖宮產率有望降低。該技術在國外已經比較普遍,在自然分娩中的所占比例為30%-40%。
所謂無痛分娩,是一項臨床麻醉技術的應用,指在維護產婦及胎兒安全的原則下,通過正確用藥,不影響子宮規律收縮,即可阻斷分娩時的痛覺神經傳遞,從而達到避免或減輕分娩痛苦的目的,對胎兒產婦無不良影響。
具體方法包括非藥物性鎮痛和藥物性鎮痛兩大類。非藥物性鎮痛包括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等,其優點是對產程和胎兒無影響,但鎮痛效果較差;藥物性鎮痛包括笑氣吸入法、肌注鎮痛藥物法、椎管內分娩鎮痛法等。
(來源:21新健康)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