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檔案② | 蘇東坡《枯木竹石圖》好在哪?
2018年11月底,香港佳士得拍賣北宋蘇東坡(1037-1101)的《枯木竹石圖》,得價4.117億人民幣,與2010年北京保利以4.36億人民幣拍出的黃庭堅書法長卷《砥柱銘》并駕齊驅,成為最昂貴的北宋書畫,轟動一時,引起許多熱議。
責任編輯:朱又可
2018年11月底,蘇東坡的《枯木竹石圖》在香港佳士得拍得價4.117億人民幣,轟動一時。
此畫在藝術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蘇東坡將歷代重要樹石圖像,增減重組,并賦以擬人化的象征關系,使圖像與圖像之間,產生戲劇性的張力,把王維造理造境的文人畫藝,推向新的高峰,切身實踐了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美學主張。
2018年11月底,香港佳士得拍賣北宋蘇東坡(1037-1101)的《枯木竹石圖》,得價4.117億人民幣,與2010年北京保利以4.36億人民幣拍出的黃庭堅書法長卷《砥柱銘》并駕齊驅,成為最昂貴的北宋書畫,轟動一時,引起許多熱議。
南宋費補之在《梁溪漫志》中就曾驚嘆:“書與畫皆一技耳,前輩多能之,特游戲其間……東坡所作《枯木竹石》,萬金爭售?!爆F在此畫突然重現江湖,而且還是公開拍賣,當然要引起藝術界矚目,好事家覬覦。
如果當今藏家了解到此畫在藝術史、美學史上的特殊意義,其最后落槌價,當不止此數。因為《枯木竹石圖》是中國藝術史上第一件流傳有緒“詩畫互輔”的“文人畫”真跡,也是中國美學史上第三次“美學典范”(aesthetic paradigm)轉移的代表作品。
從“謝赫美學典范”到“顧吳美學典范”
讓我們先從中國墨彩繪畫美學典范的轉移過程說起。六朝南齊謝赫(479-502)在《古畫品錄》中,率先以“氣韻生動”為準,作為衡量“人物畫品”高下的基礎。不過,謝赫眼中的“氣韻生動”,是以宗炳(375-443)在《山水畫序》中所說的“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為主,因此便以“除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為由,把名滿天下主張以形“傳神”“遷想妙得”的前輩大師顧愷之(345-406),貶列入第三品。所謂“除體精微”是指“整治安排形狀體裁”也就是“造型”精微的意思;而“跡不逮意”,則是指顧畫外表造型雖佳,然實質裝飾細節不夠豐富,眼高手低,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謝赫沒有體會到顧畫的長處,在以遒勁柔韌有力的“春蠶吐絲描”,刻畫衣帶的靜止或飛動,配合面部微妙的表情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內心與個性。顧愷之認為:“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保ā妒勒f新語·巧藝》)所謂“氣韻生動”應靠以形傳神,刻畫面部表情及衣紋線條來展現,過分詳細的布料花樣與器物描寫,會喧賓奪主,干擾人物神情氣韻的傳達。
過了半個世紀,到了北周的姚最(536-603)寫《續畫品》時,對謝赫的畫法與審美標準提出深切的反?。?/p>
點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發,皆無遺失;麗服靚妝,隨時變改;直眉曲鬢,與世事新。別體細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類效顰。至于氣連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筆路纖弱,不副壯雅之懷。
他批評謝赫所謂的“氣韻生動”,只是以“纖弱”之筆,細描最新的流行服裝花色與化妝發型,追求時尚而已,既不“生動”可賞,也無“壯雅”氣質。
姚最《續畫品》一書品畫的范圍,從人物畫向山水畫延伸,他精簡宗炳的論畫名句:“今張素綃以遠應,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保ā渡剿嬓颉罚┵澥捹S畫云:“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笨隙▽9ど剿漠嫾业匚?。不過,此時的山水畫,仍與人物尤其是圣賢人物關系密切,屬于“敘事人物山水”。
姚最在美學上的重要貢獻,是他在譽揚湘東殿下天縱英才時,所提出的“學窮性表,心師造化”八字箴言,指出畫家必須努力學習掌握萬物的“性表”,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