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農村又現合作社:“考上大學的人,有三分之一回來了”
大學生愿意返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里為大學生提供了合適的工作機會,他們絕大多數并不是回鄉“種地”。
現在的合作社是再一次由小個體變為大集體。這次變遷不是簡單的復舊,而是嵌入了新時代的特征。
責任編輯:溫翠玲
大學生愿意返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里為大學生提供了合適的工作機會,他們絕大多數并不是回鄉“種地”。
現在的合作社是再一次由小個體變為大集體。這次變遷不是簡單的復舊,而是嵌入了新時代的特征。
50年前,筆者曾經和幾個同學從北京去煙臺。那時,正在上山下鄉的大潮之中,一位同學在煙臺農村插隊落戶了,因為他老家在那里。我們都很羨慕他,煙臺有美麗的海灘,環境要比其他同學將要去的山西、陜西更好。同學們希望煙臺農村也能讓他們落戶,但是煙臺地少人多,不愿意接收更多的外來人口。雖然沒有能夠在煙臺落戶,但是我們看到了煙臺的美麗海灘,在海灘上撿到了美麗的貝殼,那是我們生平第一次踏海灘、撿貝殼……
上個月筆者從美國又去了煙臺,這是50年來的第一次重訪。在煙臺,筆者看到了中國農村這些年來變遷的縮影,也看到了煙臺獨特的解決問題方法。這方法中有變遷的動因,也有繼承的基因。
50年前,煙臺的農村在公社黨委領導下進行統一僵化的集體生產,效率低下,農民普遍貧窮。1980年代,集體生產被肢解,土地承包給了個人,農民可以自由經營,效率提高了,收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