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05年南方周末中國內地人物創富榜
經過一年的調查和評選,今年最終有90名候選人進入了我們的創富排行榜,比去年增加了十名,主要是因為我們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調查的范圍,同時也深刻說明:盡管存在宏觀調控,中國民私營經濟在過去的一年中還是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一、上榜人物比去年有所增加
經過一年的調查和評選,今年最終有90名候選人進入了我們的創富排行榜,比去年增加了十名,主要是因為我們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調查的范圍,同時也深刻說明:盡管存在宏觀調控,中國民私營經濟在過去的一年中還是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二、中西部富豪有所增加
從今年的人物創富榜的上榜人物來看,仍然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和北京地區,這三個地區的上榜人數超過全部上榜人數的三分之二。但于此同時,中西部地區也出現了許多新上榜企業家,如孫廣信、張芝庭、米恩華等人。這反映了隨著近年來由于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在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民營企業也正在逐漸地發展壯大起來。
三、并非房地產才出富豪
從行業分布來看,進入我們排行榜的上榜人物的企業行業分布較為均勻,除了房地產企業外,更多的企業家來自于制造業、食品零售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在排名前二十的企業家中除了陳天橋和丁磊外,其他的都是以實體經濟為經營對象的企業家。
此外,今年個人資產較多的企業家普遍排名靠前。由于我們創富榜的評估體系更加重視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個人財富一項在評估體系權重中只占一小部分,這種狀況反映了企業家在創造個人財富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財富。
四、富豪個人資產顯著增加
從今年上榜人物各項指標的數據情況看,今年上榜的90位企業家的平均個人資產為21.9億,比去年的18.6億增加了3.3億,顯示了企業家們自我創造財富的能力不斷增強。其中陳天橋、黃光裕等人借助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令自己的財富迅速增加,從而排名也迅速上升。
五、納稅額度大幅提高
尤其可喜的是:90位上榜人物的企業平均納稅額達到2.83億,比去年的2.43億平均增加了4000萬,說明中國的民私營企業家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國家提供了更多的財政收入。郭廣昌、吳鷹和沈文榮繼去年之后再次名列納稅排行榜前三位,顯示了基礎產業和電子制造業巨大的社會財富創造能力,相反新興的IT企業納稅額普遍較低。
六、社會捐贈明顯減少
但是,今年上榜人物的平均捐贈金額比去年有所減少,去年的平均捐贈金額為761.9萬,而今年下降到622.9萬。這一方面是進行社會捐贈的企業家比例有所減少,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上榜人物向東亞海嘯的捐款不在我們的計算范圍之內。但今年慈善捐贈榜第一名香江集團的劉志強、翟美卿夫婦的捐贈金額達到8720萬,高于去年慈善捐贈榜第一名金獅集團李金元的6640萬。
七、為建立和諧社會做出新貢獻
今年上榜人物企業的平均就業員工人數達到10700人,比去年的9700人增加了近1000人。
從今年的調查中發現,上榜企業的員工待遇也在逐步改善之中。更多的企業按照國家的規定為員工購買了保險,并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說明企業發展同時也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發展機會。郭廣昌再次憑借其控股企業雇傭的員工人數及較好的員工待遇排名關愛員工榜第一名。
八、多數富豪守法經營
在環保方面,除了個別企業受到環保部門的處罰外,大多數企業沒有發現存在嚴重破壞環境的情況。多數上榜人物的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都能遵守相關的法規。
九、公眾支持陽光富豪
從上榜公眾支持度來看,新生代企業家如陳天橋、丁磊、張朝陽等普遍得到了社會公眾的支持和認可,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財富積累過程較為透明,財富的品質得到公眾的認可,另一方面由于網上調查的參與者主要以年青人為主,這些青年企業家為他們樹立了較好的榜樣。
此外,一些知名的老牌企業家,如劉永好、榮智健等人也受到較多公眾的支持。
十、關心本報評選人士大幅增加
今年,參與我們排行榜網上投票的人數超過4萬,說明人們越來越關注我們的排行榜和上榜人物的財富品質。
總體來說,今年創富榜的上榜人物無論是在個人財富,還是在社會責任及企業文明方面都較去年有所提高和發展,因此部分去年進入我們排行榜的企業家今年跌出了我們的排行榜。
不可否認,我們的排行榜并非十全十美,可能還會遺漏一些重要的創富人物,但現在這個榜中的上榜人物通過數據表現出來的情況,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現實。
當然,過去一年中國的民營企業同樣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鐵本事件”、江蘇“瓊花上市事件”、“朗顧之爭”以及“德隆崩盤”等,但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上述亮點,也是無可爭辯的客觀事實。
本報還要聲明,部分讀者來信來函詢問,“為何某某富豪未能上榜?他在其他榜中那樣靠前……”等等。我們在此聲明,我們不是在評選富豪。除了財富本身的數字,我們更關心財富的品質,更關心企業和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以及企業文明和社會公眾對他們的客觀評價。一句話,我們更關心財富的陽光品質,這就是一些相當知名的民私營企業家在本報創富榜落選的根本原因。
本報還要聲明:部分讀者詢問本報:“為什么要評選有錢人?”事實情況是:2003年廣義民營經濟創造增加值占GDP的65%,外資占其中的15%,2004年達到了66%;同時,中國過億城市人口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是靠民私營企業來解決的。就是說,今天中國民私營企業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不是“半壁江山”可以概括的了。因此,我們正確的態度顯然不應當是回避,而是正視;不是無所作為或一味指責,而是應當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社會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和當今國內外先進文化相一致的財富觀、價值觀以及評判財富人物的標準,以媒體的力量,引導民私營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中國和諧社會的建立,為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考慮到建國以來,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公與私”、“窮與富”等相關問題上的反覆,以及這種反覆給我們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本報的這種評選創富人物的活動就顯得更為必要。
正如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為去年首屆“南方周末中國內地人物創富榜”所題“開新風氣”的題詞那樣,經過兩年多來的不斷摸索和完善,我們的排行榜正在逐漸引領著一種新的風氣,即引領人們關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關注企業文明和財富的陽光品質,為在中國社會建立一種新的財富觀和價值觀,為當今中國和諧社會的建立,開出“開新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