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莊院 | 小炕桌
父親講述,過去的人做木工活很少用到釘子,用膠水也是后來的事,如果給木匠先生的水平定個級別的話,那也不輸于國家匠作。就拿小小的炕桌來說,先生要選料、測算、構思,還要繪圖,圖一般是即興畫在地上或墻上,然后放樣、打樣板,這一切準備好了,最難的就是打榫卯,直至安裝打磨,上漆,每一樣程序都古法炮制。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3日《南方周末》)
母親脫離莊田,拔身到縣城居住,離開毛家灣足足有二十年了。其間我們偶有返鄉,但從沒有這次來得痛徹。是因為,父親退休,年逾古稀,攜母親告老還鄉,做兒女的從異地趕赴故鄉一探,心里滋味萬千。
舊莊院荒草傾軋,鼠蟲遍地,大哥找來鄉黨幫工,統統推倒重建,不出三月,在故地又一幢新院拔地而起。心里擱不下,前不久父親和母親專程從縣城趕回村里,干脆住在了院子里,做一些大工過后的平整修補活兒。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可在他們眼中,新的既來,舊的也不舍。這天我趕到的時候,他們正在清理老物件。
推老院子時,由于機械操作,一些家什來不及搶救掩埋于土,不過大多都被移出堆放在院前的柳樹下。一張老榆木條幾,是民國太爺的手藝活,不過板子已經掉了,桌腿上布滿了蟲坑,修補一番,勉強擺放觀賞。一個三層的書架,是爺爺為父親打制的,從我出生時,就被鎖了起來,一直到1980年代初才打開,里面裝了好多老書,也有手抄本、老照片等。還有一只破罐子,以前是用來盛裝雜物的,凍裂后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