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35歲危機”, 怎么早作打算
企業上規模以后,大概率會帶來體制化,經理人道德風險劇增,股東和管理層利益不一致,催生“好人文化”,給“老油條”提供舒適樂土
責任編輯:陳斌
35歲確是個合乎一般規律的拐點,從那以后,體力開始走下坡,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鹽醬醋茶諸事纏身,精力被四處分散,難以再像初出茅廬時那樣聚焦工作。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3日《南方周末》)
企業上規模以后,大概率會帶來體制化,經理人道德風險劇增,股東和管理層利益不一致,催生“好人文化”,給“老油條”提供舒適樂土
打開招聘網站:至少七成以上崗位要求應聘者“35歲以下”。官定的青年年齡段是14-35歲,35歲恰恰是上限。它就像一道天塹,橫亙在職場人士的而立之后、不惑之前。難免困惑:為什么不是30歲不是40歲,而是35歲?
碩士二十五六歲畢業,工作四五年后30歲,正是能力、經驗值的快速上升期,所以不在此處設卡。40歲又太晚了,在一二線城市,人們30歲出頭結婚,婚后一兩年生育,35歲左右進入焦頭爛額的三心二意期。父母年過花甲,身體老化、疾病多發,若抱病臥床,子女受累,心力交瘁。
方方面面,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