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走出非洲說”的新答案
人類在走出非洲的早期,可能早在五六萬年前,就曾經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雜交,非洲人之外的其他人群某種意義上也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責任編輯:陳斌
人類起源的理論演進,證明了科學發展不會停留在任何一種教條上。表面上非此即彼的選擇,完全可能被統一到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中。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3日《南方周末》)
人類在走出非洲的早期,可能早在五六萬年前,就曾經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雜交,非洲人之外的其他人群某種意義上也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依賴于DNA技術的突飛猛進,新世紀以來的古人類學幾乎是以光速發展,每過三五年,整個學科面貌就會變得大不相同。古人類DNA研究權威大衛·賴克的《人類起源的故事》(湛廬文化,2019.6)是這方面一部最新的力作,英文版出版于2018年,收錄了很多新鮮出爐的成果。前半部分就對于人類起源何處的老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讀來饒有趣味。
筆者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首先來自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自從進化論問世以來,在亞歐非各處都發現了幾十萬到上百萬年的猿人(學名直立人)化石,比如中國的北京人、元謀人,歐洲的海德堡人等等,面對這種半猿半人的骨骼,人們很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