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講到故鄉,就會變成“很奇怪的人”

“我開始從個人的鄉愁,到了對一個族群文化的好奇,最后是對大自然的焦慮。其實我自己不知道,所以多感謝一個評論者可以告訴你:我變成一個普通的人類了?!?/blockquote>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宋宇

詩人席慕蓉出生于重慶,輾轉遷居臺灣,直到1989年才第一次回到內蒙古家鄉。故鄉之行帶給她強烈的興奮感和歸屬感,創作主題也因此發生轉變,開始著意探索自己的蒙古族身份。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3日《南方周末》)

“我開始從個人的鄉愁,到了對一個族群文化的好奇,最后是對大自然的焦慮。其實我自己不知道,所以多感謝一個評論者可以告訴你:我變成一個普通的人類了?!?/p>

“看,又來了?!奔磳?6歲的臺灣作家席慕蓉接過面前的紙巾,“對不起,我以為我有了抗體?!?/p>

每次說起1949年的往事,席慕蓉無一例外要掉眼淚。她隨父母移居臺灣時只有五六歲,半夜抵達碼頭。母親給每個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每層寫上名字,再給每人戴上一枚金戒指。她后來才知道原委:如果孩子被人撿到,請對方看在戒指的份上把他們養大。

離亂與逃難經驗是臺灣散文的主題之一。好友蔣勛卻發現,席慕蓉最初的寫作中,一直傳遞著對“安定”“幸?!焙汀懊馈钡墓虉??!盎蛟S,因為一次戰爭中幾乎離散的恐懼還存在于潛意識中,使書寫者不斷強調著生活里看來平凡卻意義深長的溫暖與安定?!?/p>

席慕蓉以詩聞名,本職實際上是畫家。成名前,她在大學美術系任教,偶爾舉辦畫展,有一次無意中在油畫上題詩一首,結果相當轟動。198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詩集《七里香》,這本書接下來十年再版了四十六次,突破了現代詩的銷售紀錄。她隨后出版的詩集和散文集也接連成為暢銷書,海峽兩岸都出現“席慕蓉現象”。

席慕蓉早期的作品大多關于青春、愛情和時光?!扒啻菏且槐咎珎}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等詩句膾炙人口,但在臺灣詩壇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批評者認為它們主題貧乏、矯情造作;欣賞者則指出席詩有藝術之美,蘊含生命感知。有學者說,“席慕蓉現象”是臺灣詩壇的一個心結,不時就被拿出來反復討論。

席慕蓉很少回應。她即將七十六歲了,掛在嘴邊的完全是另一個話題——蒙古。她的蒙古族名字是穆倫·席連勃,父母皆為蒙古族。但她出生于重慶,輾轉遷居臺灣,直到1989年才第一次回到內蒙古家鄉。故鄉之行帶給她強烈的興奮感和歸屬感,之后她每年都回鄉,最多時一年四次。

創作主題也開始發生轉變。席慕蓉曾回應一位讀者:“如果你喜歡我的《七里香》,希望你也能來讀我的《蒙文課》《追尋夢土》……(這些轉變)其實是我的生命歷程,我不是故意要變成這么憤怒、這么急躁的?!?/p>

席慕蓉出生于1943年,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80年代末,席慕蓉返鄉前后,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