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小說家的職責是什么
“只有站在邊緣的位置,你才能夠看清楚社會的主體。作家要做的是看到人的本性和他最自然的狀態,然后把那個東西寫下來,這是我個人的信仰”
責任編輯:周建平
胡晴舫 作家,生于臺北,旅居北京、上海、東京、紐約以及巴黎等多座城市,寫作觸及全球文化現象,出版作品包括《旅人》《機械時代》《城市的憂郁》《我這一代人》等,其中《第三人》曾獲第37 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2019 年6 月出版《群島》,描繪全球化和網路時代背景下的各種社會現象與眾生哀樂,探討人與人之間既緊密聯系又孤身隔絕的處境
“沒有拉開去,你也看不到全貌”
我一度以為胡晴舫非常小眾。她是出生于臺灣的女作家,27歲寫第一本書,之后近20年間出版了12本書,但其中只有三本出版到大陸。引來了一些關注,但也十分有限,豆瓣上標記看過的人數均不超過一千。
直到兩年前,在香港銅鑼灣的誠品書店見到最顯眼的推介位置鋪滿她再版的一批新書,我才意識到,她可能比我想象的受關注得多。再到去年,她作為嘉賓出現在香港書展,和馬家輝同臺講“無名而粗俗?——網絡時代的我”,對談結束,我走到被人潮掩蓋的瘦小女作家面前,表達我的采訪意愿,但忘了帶名片。
回家后,我通過臉書聯系上她,定好采訪的時間地點。當時,我還不知道那個社交賬號也非她本人打理。采訪結束,她給我一個私人的gmail郵箱,第一次通信成功,我們像兩位4G時代的老太太,在電腦屏幕前松了口氣?!半娻]好,聯系很牢靠。:)”她在郵件中說。
那次采訪,她約我在香港大學附近、人均消費近400元人民幣的西餐廳Cobo House,餐廳由K11創辦人鄭志剛設計,坐鎮的糕點師兩度被評為亞洲最佳。
點餐時,她用英語,我用粵語。她的粵語已退化。早年在香港,她不會講但能聽懂。語言不通,只好加強眼力勁。即便在日本和法國生活,她依然靠著察言觀色?!拔冶緛砭拖矚g看人,又要去預測對方,所以要非常緊緊地看著他的眼神。我發現我能讀懂很多情緒,對方有時候會有點驚訝,會覺得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p>
采訪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我像是被女巫凝視的水晶球。席間雖不時有笑聲,但多數時候,都籠罩在一種軟糯的臺灣口音也難掩的嚴肅利落的氣氛中。
胡晴舫當然是很好的采訪對象,她表達清晰,而且一旦發現不夠精確便會加一句“應該這樣講”自我糾正,但同時,她也無形中要求你也用同樣認真的態度參與其中,如果我們手邊有一塊黑板,她也許會邊敲邊說,“我剛剛強調”,“你要記得”,“again”。她明白細節的重要,但這種意識的強烈程度似乎與她的戒備一樣重。你不追問,她便不展開說。
對此,我深表理解。光看她的書名(《人間喜劇》《第三人》《懸浮》《無名者》《群島》),你大概能體會到這個作家的氣質——中性、隱藏、游離。她信奉格雷厄姆·格林說的,成功的作家應是城市里的臭蟲,不引來任何注目?!熬拖瘛痢痢烈贿M來,人家都知道她是×××,人都會把最好的一面拿出來??僧斔徽J識胡晴舫時,他就會把真實的一面給我看。作家要做的是看到人的本性和他最自然的狀態,然后把那個東西寫下來,這是我個人的信仰?!?/p>
她回憶起兒時班上出現蛋糕、小朋友們一擁而上、只有她待在原地的場景,就好比在宴會里禮貌、安靜地端著酒站在一旁觀望的普魯斯特,“只有站在邊緣的位置,你才能夠看清楚社會的主體。這可能也是寫作者的宿命,從小既是參與者又是觀察者,你既在現場,可是又沒有融入現場。因為如果沒有拉開去,你也看不到全貌?!?/p>
1995年,胡晴舫25歲,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讀完戲劇碩士回到臺灣,在《時尚先生Es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