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南調”的東江水 東深供水工程今昔
自此,石馬河—雁田水恢復天然流向;全長83公里的東深工程縮短至68公里;對港的年供水能力,由最初0.682億立方米提升到現在11億立方米,相當4座萬宜水庫的蓄水量。香港再無缺水之憂。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深圳,從羅湖去龍崗的方向,有一條公路?叫沙灣路。路的左側緊靠著一座山,右側挨著一片湖。路面狹窄,雙向單車道,且轉彎較多,一遇到交通高峰或事故,堵車就成為大概率事件。在這條路上往返次數多了,漸漸曉得,這座山叫求水山,這片湖習稱東湖。然而,我來深圳的20多年里,這條路一直這樣,沒有什么變化,既未拓寬也未取直,原因就在于這片湖是重要的水源保護地,是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簡稱東深工程)的最后一站。這片4.06平方公里的湖面,承擔著香港總用水量75%和深圳總用水量50%的供給,它就是被譽為“深港大水缸”的深圳水庫。
俯瞰香港“大水缸”——深圳水庫 ,夕陽下色彩如油畫。
1959年,廣東省迎來建國后最大的興修水利高潮,寶安縣(今深圳市)也不甘落后,上馬十大水庫工程,深圳水庫就是其中之一。和其他9座水庫由寶安縣自行勘測、設計、施工不同,深圳水庫是在省派技術人員指導下建設完成,這是因為當時省里已計劃用深圳水庫給香港供水。這一年的11月,來自寶安縣10個人民公社的2.5萬人,最多時4萬人,在梧桐山和求水山之間的山坳,用兩臺壓土機、不計其數的鋤頭、鐵鍬、扁擔和手推車組織起百日大會戰。99天后,630米長24.5米高(二次擴建時加高1米)的主壩、187米長14米高、276米長15米高的左、右副壩均提前落成。60年過去了,這座幾乎憑人力夯壘的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