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費來源看美國特色學區制
貧困社區的公立學校大都是快樂的放牛班,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低于體育,對普通勞動者而言,身體健康可比拉丁文、微積分重要得多
責任編輯:陳斌
基礎教育經費公共投入部分主要是各州政府,其余部分資金則是直接或間接來源于郡縣以下的社區。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
貧困社區的公立學校大都是快樂的放牛班,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低于體育,對普通勞動者而言,身體健康可比拉丁文、微積分重要得多
中國社會對美國基礎教育的評價是就像羅生門,站在不同角度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褒揚者極羨其課業負擔輕、尊重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貶抑者批評其貧富差距大、基礎教育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冰火兩重天的評價到底孰是孰非?這還得從美國基礎教育體系獨特的形成說起。
對美國基礎教育的溢美之詞有“深受古希臘蘇格拉底哲學的產婆術理論影響”“尊重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等等。這些好話如果用來形容美國高等教育,或許還有些許道理,但是和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是不相干的。理念先行不是美國社會的思考方式,真正影響美國基礎教育體系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