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2017魅力人物:前行,有溫度 | 新刊
發自:南方周末
別克2017魅力人物
我們依然堅信
對前行的記錄是有溫度的
和我們相信前行是有溫度的一樣堅定
前行,有溫度
“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犧牲者。我已經五十多歲了,生命也就這么幾年了,能做出點兒事情,讓后來人有一條更好走的路?!北M管已是寒冬時節,回顧物理學家黃大年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訪時說的這段話,我們仍能感受到一位理想主義者前行的溫度及力量。
2017年,我們推出了許多像《原色黃大年:一位海歸科學家的精神世界“深探”》這樣有溫度的人物報道。秉承“記錄我們的命運”的宗旨,我們不僅呈現這些有益于世的人的面貌,也記錄世道人心的陰翳:日軍細菌戰的中國受害者的命運、現代社會的騙婚亂象、豫章書院修身教育專修學校的“鐵網”……作為以“真”為最基本準則的時代記錄者,很難像我們記錄的理想主義者那樣,直接參與到“善”的事業中;而我們對“惡”的揭露,雖能促使惡行停止,卻無法完全消除惡已然造成的后果,就像我們無法通過記錄來消除細菌戰、騙婚、暴力體罰給當事人身心遺留的傷害。人物報道記者和人物報道的主人公是有距離的,紙刊的讀者和新媒體的用戶作為閱讀報道的人,更是和報道的主人公隔了一層。
然而,我們依然堅信,對前行的記錄是有溫度的,和我們相信前行是有溫度的一樣堅定。
事實上,司馬遷也是懷有同樣心情的記錄者。他在《伯夷列傳》中感慨,許多“操行不軌,專犯忌諱”的人終身安逸享樂,許多公正的人卻遭遇禍災。但他仍記錄下伯夷、叔齊的命運,讓他們的“積仁潔行”傳于后世。
司馬遷對善人善行的記錄,離不開這樣一個信念——人有向上、向善之心。如果沒有好善嫉惡的讀者,《史記》不會被千古傳誦,即便流傳下來,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不會彰顯,《史記》將不復有正人心的力量,而淪為一堆只能供人爬梳、分析和解構的材料。
體溫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屬性,向上、向善之心則是心靈的溫度,是人與生俱來的精神屬性?;谶@樣的信念,記錄者、被記錄的人、閱讀記錄的人,共同書寫著一份又一份有溫度的歷史底稿。
在“魅力人物”榜單上的這些人物,是來自科學、文化、商業、公益、藝術、體育、影視、娛樂等多個領域的行業翹楚,他們擁有不同尋常的影響力和閃光度,他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彰顯著人心向上、向善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具有感召力,“前行,有溫度”,是他們的魅力所在,也是你們——萬千讀者用戶——的魅力所在。
2017年,我們采訪過一位杰出的記錄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她的一句話照亮了人們有溫度地前行的足跡:“也許我們的記憶力會減退,但靈魂會記住一切?!?/p>
葉廷芳 從卡夫卡到圓明園廢墟
他為箜篌寫文章,一如當年為保留圓明園廢墟吶喊,為開放二胎交政協提案、在報紙上撰文疾呼,為國家大劇院造型的“反差之美”而爭辯。入世八十一載,仍未想過出世
葛兆光 “忍不住”的關懷
從1980年代對宗教和中國文化的研究,到1990年代對中國思想史的關注,再到2006年到復旦大學受命組建文史研究院、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的課題研究,以及用十年時間完成從歷史來認識東亞與中國的系列著作,葛兆光每涉足一個研究課題,背后都有著對某種現實問題的關切。
汪民安 人有不去做的潛能
“人是充滿潛能的動物。亞里士多德講到了兩種潛能 :一種是通過學習將自己隱蔽的尚未發揮的潛能激發出來,讓它現實化。這種潛能就是今天人類危機的根源 :太多的技術,太多的能力,太多的現實化,以至于充分實現潛能的人類可能會毀掉自身。還有另一種潛能,即有能力但是不去實施的潛能,也就是說,不去做的潛能?!?/p>
丁乙 繪畫性的叛變和皈依
“我已經做了三十年的學生,現在想的不是向老大師致敬,而是自己怎么創造。我并不屬于完全的觀念藝術,我親歷親為地在體驗繪畫的過程,所以根本無法回避繪畫性。畫家是否可以創造新的繪畫性,這是我的命題”
肖全和兩個時代的肖像
如果非要再拍那一代,肖全想,那就等他們都老了,等他們都沒那么忙。他們不再鋒芒畢露,也許在街邊坐著輪椅,只能接受衰老與失控,接受這一生
李敬澤 2017 年,作為讀者、作為作者
“又是一年。忙忙碌碌,頭緒紛繁,種種飛奔和漂移,種種穿越和切換。今日只說兩件事,讀書和寫書?!?/p>
“寫是難的,只覺得不如逛街臨帖看電影讀閑書。寫完了是快樂的,重讀一遍兩遍,顧盼自雄,老夫還是可以的。一年下來算算賬,竟也寫了十多萬字。于是明年應該也有兩本新書,一本是《會飲記》,一本是系列《春秋傳》的第一卷?!@便是作為讀者和作者的一年?!?/p>
曹寇 這一年過去了但這跟我似乎也沒什么關系
我花了220塊錢買了一整套筆墨紙硯。在回來的路上,看著我這套筆墨紙硯,顧前問: “你想干嘛?”我想了想,說: “我不知道”
潘建偉團隊 量子“夢之隊”
一手量子通信,一手量子計算,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齊頭并進。潘建偉最終的愿望是要把實驗室開成“百年老店”,一如科學史上如雷貫耳的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美國貝爾實驗室、德國馬普所
劉穎 顯微鏡下,看生命星塵漫舞
“生命本身的存在就足以令人敬畏?!眲⒎f說。隨著現代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新發現在不斷推翻以前的認知。在劉穎看來,這警醒著我們要保持敬畏,不要為眼前成就而沾沾自喜并對科研乃至生命掉以輕心。
周灝 大數據時代的“賦能者”
周灝喜歡跟數據打交道,他從數據里看到了商機,也看到了人性,更重要的是,他在以數據為生的過程中,得到了認可和思考,也獲得了成長
何冰 自信就是到危險的地方去
我希望,我能是那種貨真價實的人,到60歲時,哪怕沒有頭銜,哪怕沒有誰把獎杯頒給我,觀眾也能發自內心地說: “那家伙可以?!?/p>
梅峰 一部電影,一次回望
屬于舊時代的一切,似乎都已經過去了。但是這樣一個老舊的故事,在聲光暗影中,那些屬于舊時代的人,也像幽靈般活動了起來。他們凝視著我們,并不在意我們怎么去理解。
葉蓓 通透是循序漸進的
“發布會上樸樹對我說,覺得我是音樂上晚熟的人。我后來想了想,覺得他說得很準確。但換句話講,我還真不愿意早熟”
苗世明 一個“刷屏”的公益故事背后
“我覺得公益跟任何一個行業一樣,都需要一些有創造力、有耐心,靠譜一點的人,才有可能把這個行業推動起來”
孫楊 讓人看到中國體育的進步
他時常提醒自己,無論在賽場內外,都要讓人看到中國游泳和中國體育的進步。每一次國際大賽都是一個國際舞臺,每次出場都要力求完美。他身上展現出堅持夢想、傳承體育精神的非凡魅力。他是孫楊。
尋找章瑩穎
網友的質疑和媒體的曲解此起彼伏,但章瑩穎的家人仍不得不出來面對公眾,他們擔心離開美國后,沒有人繼續關注章瑩穎的下落,警方的工作會慢下來,領館和學校的關心也會跟著減弱,案件最終變成冷案,以沒有結果而結束
衛西諦 365天,一個人的電影節
“我給自己一個理由,和外界、熱點不那么發生聯系,只寫自己想寫的,一切也還好”
爬樓男孩
“做了安全措施,那做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了”
一臺戲,一股刺
“在中國的人情世故里,誰也不愿意在家里吃飯的時候說起這些事。稍有觸及,可能就會打斷,‘都過去了,下一代人有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