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政策密集出臺!更多外資銀行外資保險將帶來什么?
金融對外開放政策密集出臺,對金融行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在中國金融逐步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廣東省作為最受外資青睞的省份,此番是否將引發新一輪的外資涌入?諸位專業人士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責任編輯:陳梅玉
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的中國,金融對外開放政策近日密集出臺。
10月15日,國務院公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兩者以下簡稱《條例》)的決定,放寬外資在保險業和銀行業的諸多限制。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下一步將盡快出臺相關實施細則。
就在五天前,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取消外資在證券、基金和期貨公司的持股比例限制,數月之后,中國將陸續出現首家獨資的外資期貨、基金和證券公司。
金融對外開放政策密集出臺,對金融行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在中國金融逐步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廣東省作為最受外資青睞的省份,此番是否將引發新一輪的外資涌入?諸位專業人士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新變化
保險業取消主體兩大限制
據《條例》,保險業迎來“兩取消”和“兩允許”:
第一,放寬了外資保險公司準入限制,取消“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和“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的條件;
第二,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外資保險公司,允許境外金融機構入股外資保險公司。
取消外資銀行對人民幣、政府債券等業務的限制
據《條例》,銀行業對外資股東、外資銀行業務范圍等多方面都進行了限制調整:
第一,外資銀行定期存款門檻從100萬元降至50萬元;
第二,放寬中外合資銀行中方股東限制,取消中外合資銀行的中方唯一或者主要股東應當為金融機構的要求;
第三,放寬外國銀行在華設立營業性機構的條件限制,取消外國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法人銀行的1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和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分行的2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
第四,放寬了對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立法人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的限制;
第五,擴大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取消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的審批,進一步優化在華外資銀行的營商環境;取消外資銀行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以及代理收付款項業務的限制;
第六,外國銀行分行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持有一定比例的生息資產。
專家解讀
吸引多元外資保險機構進入 促進市場改革深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告訴記者,這是將之前的開放政策法制化,為對外開放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助于穩定和增強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開放的良好預期。外資保險公司不僅提供產品與服務,促進了市場競爭,而且也帶來了關于保險經營的基本常識以及國外保險經營的慣例,有助于中國保險業形成改革的共識,從而促進我國保險市場的改革。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向記者表示,此次《條例》放寬了外資保險公司設立的時限要求,也放寬了設立主體的要求,外國保險集團公司比單一保險公司更容易達到法定設立條件,這更便于吸引多元外資保險機構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外資保險公司的參與為我國金融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行業競爭力提升。
他還認為,競爭有利于保險行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多數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良好的信譽,具備先進管理經驗、專業知識和優秀人才,為國內保險機構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有利于我國中資保險機構審視自身不足,加快改革發展??傮w來看,保險業對外開放與利用外資的成效顯著,在提高行業整體競爭水平的同時,開放帶來的風險總體可控?!?/p>
外資銀行存款門檻降低利于吸存 非息收入渠道增加
李湛總結,外資銀行的變化體現在準入門檻降低、業務范圍擴大和業務開辦條件簡化三個方面。以居民存款門檻從100萬元降低至50萬元為例,這降低了外資銀行存款的門檻和困難度,這有利于外資銀行更好地吸收存款。其次,代理發行和承銷政府債券可以讓外資銀行進入直接金融領域,開創非利息收入來源的比例,以及新增支持從事代理收付款業務,這將利于外資銀行開拓非利差收入渠道,增加外資銀行的收入來源。此外,《條例》還取消了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的審批,使條件成熟、準備充分的外資銀行一開業即擁有全面的本外幣服務能力,初步實現了人民幣業務準入的國民待遇。
不用擔心“狼來了” ,主動參與全球化是大利好
對于部分行業人士對于外資主體增加有著“狼來了”的擔心,多位專業人士表示,這是一大利好。北京保研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響指出,條例的公布已經對金融業的開放政策進行了初步的落地實施,彰顯了我國對外開放的自信和姿態。主動參與全球化,對我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也體現了我國與世界融合、多級發展的理念,實現共同價值,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另外,外國保險和銀行機構的進入,也將為我國資本市場注入更多的中長期投資,有利于資本的有效轉化和利用,以及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穩定。
招商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CEO白海峰也表示,當前金融對外開放實際上是中國金融系統進一步國際化、對外開放的體現。從過去40年的經濟建設經驗來看,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得益于國際化與全球化,而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會進一步促進全社會不同行業經濟結構的轉型調整,進而以市場化的方式促進社會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長期而言是利好中國經濟發展的舉措。
會掀起新一輪外資潮涌入嗎?
在中國金融逐步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廣東省成為最受外資青睞的省份。據廣東銀保監局數據,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廣東轄區共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保險機構設立了33家機構,320家營業性機構;共有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45家外資銀行在轄區設立了166家機構,其中營利性機構157家,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地級市外資銀行全覆蓋的省份。
李響認為,外資會對于來中國發展有好的預期,但不會形成突然的大潮,一方面是前期實力雄厚的外資集團都已進駐,加上我們政策的釋放和落實都是有步驟、穩健的。朱俊生也表示,肯定會有增資等動作,但不一定構成潮,外資也需要在中國尋求與本土化股東的合作,尋找市場的有效切入點。
(來源:南方+ 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