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致癌:證據可靠程度偏低
近年來,有關紅肉致癌的說法頗為流行,限制吃紅肉的建議也被廣泛寫入各類膳食指南中。但這一似乎已經蓋棺論定的結論卻遭到了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質疑。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1年7月14日,英國某電視臺的主播主持一項健康食肉的活動,旨在幫助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一天所吃肉類中紅肉的比例,從而實現均衡飲食。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17日《南方周末》)
近年來,有關紅肉致癌的說法頗為流行,限制吃紅肉的建議也被廣泛寫入各類膳食指南中。但這一似乎已經蓋棺論定的結論卻遭到了迄今為止最強烈的質疑。
紅肉是指烹飪前顏色偏紅的肉,實際生活中人們吃得比較多的紅肉,主要是豬、牛、羊等畜肉。與紅肉經常一同被提及的是顏色偏白的雞鴨鵝等禽肉,以及魚肉。自從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報告,認為紅肉可能具有致癌性以來,限制吃紅肉的建議被更廣泛地寫入各類膳食指南中。
通常與紅肉一起被限制的還有火腿、香腸等加工肉,相比紅肉很可能具有致癌性的結論,加工肉明確被列為致癌物,與煙草處于同一類別。這是因為,加工肉不僅原料上主要是紅肉,更重要的是,在腌制、煙熏等制作過程中,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等,進而形成致癌化學物質N-亞硝基化合物(NOC)和多環芳烴(PAH)等。
但是,2019年10月1日,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系副教授布拉德利·約翰斯頓(Bradley Johnsto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內科醫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的系列研究挑戰了這些結論,他們認為成年人沒必要限制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量。這迅速招來了猛烈的批評。
重大突破還是致命誤導?
這一系列研究全部與紅肉和加工肉有關,一共有6篇,在同一期刊、同一時間點推出,引發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研究主要通過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既往相關研究進行綜合審視。在此基礎上,另有一篇為膳食指南。在這篇指南的建議中,研究者認為,基于證據可靠性的考量,潛在利弊分析,以及對人們價值觀和偏好的考慮,沒有必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限制吃紅肉或加工肉。因為他們認為以往研究顯示的風險較小、證據可靠程度偏低,加上有證據表明人作為雜食動物就是喜歡吃肉,所以綜合來看,沒必要限制吃紅肉。
這一研究結論很快遭到多個機構的批評,尤其是哈佛大學,其公共衛生學院專門邀請院內專家針對此研究進行了詳細的回應,主要結論是:這項最新研究結論與其證據自相矛盾,極具誤導性,讓人們感到困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