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基金會“空殼”困境:數量快速增長,現實仍需培育
報告發現除了少數明星基金會,更多的社區基金會生存狀況堪憂,“相當一部分社區基金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可能不容樂觀,甚至‘名存實亡’”。
活躍度很低的基金會主要問題是內在發展動力缺失。運作不積極的主要原因是:“當初倡導的人、后來帶頭做事的人、實際執行的人他們都不是一批人”,“因為運營的人可能是被動的,且后期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
責任編輯:張玥晗
每個周末,鳳凰社區足球俱樂部的小球員們都在山坡上訓練,家長們也聚集在這里,既是訓練,也是一場社區聚會。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17日《南方周末》)
報告發現除了少數明星基金會,更多的社區基金會生存狀況堪憂,“相當一部分社區基金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可能不容樂觀,甚至‘名存實亡’”。
活躍度很低的基金會主要問題是內在發展動力缺失。運作不積極的主要原因是:“當初倡導的人、后來帶頭做事的人、實際執行的人他們都不是一批人”,“因為運營的人可能是被動的,且后期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
2019年1月前,《中國社區基金會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社區基金會報告)調研團隊向141家社區基金會發出調研邀請,沒想到50家社區基金會電話無法撥通,22家表示必須通過政府上級部門允許才可以參與調研。
報告撰寫人郭嘉祺很無奈。她以志愿者的身份為公益機構提供咨詢服務時,對社區基金會產生興趣,當時計劃通過調研摸清當下社區基金會實際運行的狀況。
“社區基金會”是公益領域中基金會的一種類型,可以簡單理解為立足于本社區,以“本地資源解決本地問題”的基金會。它可以成為社區資金的“蓄水池”,有了它,鄰里突發大病、志愿者小分隊購買物資、社區老年大學建設乃至小區里的廣場舞大賽都可以從中得到資金支持。
近年,社區基金會廣受關注。2014年起,深圳、上海、南京多地試點,發展社區基金會逐步上升為國家層面推動的政策,其數量快速增長。尤其是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其中寫入了發展社區基金會的內容。
在政策制定者的眼中,它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能夠補足社區發展的資金短板,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攪活社區”。
但郭嘉祺近兩年接觸社區基金會,卻發現“空殼”現象,“有相當一部分社區基金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可能不容樂觀,甚至‘名存實亡’”。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唐有財也認為,盡管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對社區基金會熱情很高,但行政驅動帶來的動力不足、資源限制、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束縛著社區基金會的進一步發展。
為社區治理而生
鳳凰社區位于深圳的“關外”地區,是高鐵進入深圳的第一站。出了快捷高效的高鐵站,開車十分鐘,就到了鳳凰社區門口,這里令人意外地節奏緩慢,浸潤著鄰里溫情。
一座知青樓被改造成社區公共空間,內設老年協會、社工駐地、免費艾灸等豐富的活動場地,還設有社區廚房。
“Comeon!”身形壯碩的外教俯下身來,等待一名小男孩的答案。2019年9月的一個周末,鳳凰社區的社工邀請他在活動室給孩子們上英語課。
這里不是什么知名景點,卻因為“社區營造”“社區治理”被各地政府街道人員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