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鑒“數羊”
發自:南方周末
王鑒畢業于蘭州財經大學投資學專業,聊起股票、私募基金都頭頭是道,妥妥的一個金融才子。
但在2018年,原就職于碧桂園蘭州區域財務資金部的王鑒做了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到東鄉縣當扶貧干部。
密密麻麻的金融數字在東鄉派不上用場了。要做好扶貧工作,王鑒得從基礎的“數羊”開始。
一、“數羊”
“一只、兩只、三只......哎呀,剛數好的羊怎么又走到一塊了!”冰天雪地的黑夜里,身著大棉襖的王鑒正窩在清河源的羊圈里數羊。
剛拎起一只羊,還沒數到的羊便跟著“瞎湊熱鬧”,混進了數好的羊群里。一抬頭,王鑒便花了眼:“這到底是數到哪一只了呢?”
這一幕發生在去年碧桂園“雙十一消費扶貧月”期間。2018年,王鑒加入了碧桂園集團東鄉縣扶貧小組,迎來的首要重任就是幫當地的鄉親們把羊賣到全國去。
去年雙十一,碧桂園在順德舉行了一場“愛在東鄉”慈善晚宴,當天就接下了6000只羊的訂單,后續總數超過1萬只。東鄉羊肉質細嫩,不膩不膻,享譽甘肅。但由于東鄉的位置偏僻,又缺少完整的產業鏈,因而銷路窄,銷量又不穩定。
“好東西,就該讓大家知道。東鄉羊的品牌樹立起來,讓外界嘗到好品質,市場自然就打開了,老百姓脫貧就更快了?!北坦饒@集團東鄉縣扶貧項目部負責人張韜鼓勵王鑒等人,一定要把收羊的工作做好。
“當時,團隊只有10個人。由于當地的合作社發展不成熟,我們又是第一次收羊。所以,每一只羊,都是我們在村里收老百姓的?!蓖蹊b回憶,整個12月,在鄉鎮的支持和推廣下,他們總共走訪了23個行政村,奔赴在收羊的路上。
每天,王鑒和同事們就要往屠宰場運平均送3-5車東鄉羊。上車前,王鑒要仔細地把羊的數目核對一遍,下車還要聯合屠宰場的工作人員再確認。有一次,王鑒到了清河源發現羊的數目不對,這才親自鉆到羊圈,發生了“數羊”的一幕。
羊圈里的羊擠得滿滿當當的,里面盡是羊騷味。就連屠宰場的工作人員都不愿意鉆進羊圈里?!暗@車羊是我負責的,我一定要核對清楚?!蓖蹊b連鼻子都來不及捂,就跳進了羊圈,足足待了兩個小時。王鑒把數好的,重量超過60斤的羊一只只往空羊圈扔,來回數了兩遍,直到數量核對清楚。
晚上9點,王鑒走出了羊圈,渾身都是羊毛,手酸得使不上勁,狼狽不堪。第二天是周末,王鑒回了家。他媳婦兒捂著鼻子,勒令他“洗干凈了才能進房間”。
二、本事
羊騷味混雜著羊糞的味道,真能讓人記一輩子。然而,扶貧工作雖然艱苦,卻也讓王鑒練就了新本事,比如肉眼識羊的品種、徒手測羊的重量,他甚至能分辨羊是來自合作社還是農戶。
東鄉羊養殖合作社的羊圈
“東鄉羊的獨特之處是養殖方法。小羊羔子都是從張掖等地買來養大的,所以品種會不一致?!绷钠鹧虻闹R,王鑒如數家珍:“我通過羊的外形就能推測品種。再說稱重,由于碧桂園收羊是有標準的。羊抓多了,自然就有了門道。一只手抓得住的就是50斤以下,得用兩只手的話,估摸在50斤以上。再說養殖環境的差別,農戶養羊,規模簡單,所以他們的羊四肢、尾巴部位會更干凈?!?/p>
一眨眼,碧桂園第二個消費扶貧月又要到了。汲取去年收羊的經驗,王鑒和其他扶貧同事再接再勵,為當地的東鄉農戶引進“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組織合作社去農戶家里收羊,碧桂園負責在區域、碧鄉等平臺上打開東鄉羊的銷路。
東鄉當地的貧困戶馬努比說:“以前羊都是散養散賣,拉到縣城,哪家飯店需要就賣給哪家。但現在有了碧桂園幫忙,我也開始想著擴大羊圈規模了?!?/p>
今年9月,王鑒帶著一份合同,走進了當地的馬鈴薯種植大戶馬占強家中。見了面,兩人如老朋友般打了聲招呼,坐在屋里聊起了收購馬鈴薯的事。這一次,他要敲定合作合同。馬占強不認識字,王鑒便一字一句地將條款讀給馬占強聽,提醒該注意的事項。
今年4月,碧桂園與甘肅東鄉簽訂東鄉羊、馬鈴薯、刺繡三大產業合作協議。轉眼到了10月,馬鈴薯豐收的季節就要到了。王鑒在當地找了5家合作社,并提前找好了銷售渠道,開始謀劃收土豆。
為了做好這次的土豆收購工作,王鑒已經準備了大半年,學習了不少有關土豆的農業研究論文。聊起馬鈴薯的品種、栽培環境、水分要求,王鑒侃侃而談。有人困惑:“不就是收個土豆,鉆研那么細致干什么?”
王鑒認真地回答:“我從小沒下過地,不懂這些,所以要研究。東鄉的老百姓不懂,不能我們也不懂?!?/p>
王鑒(左一)在田地里學習和研究東鄉土豆的種植環境
相較收羊,王鑒和扶貧小組這次的馬鈴薯收購工作做得更為細致。在4月初的洋芋播種季,碧桂園就聯合甘肅省馬鈴薯籽種種植龍頭企業,在東鄉7個鄉鎮32個貧困村免費發放了價值200萬元的馬鈴薯籽種,覆蓋26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并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全縣貧困戶種植土豆面積約5萬畝。
“今年10月豐收,明顯就能看出來東鄉馬鈴薯的收成比往年要好?!闭f到這兒,王鑒語氣里帶著興奮。
三、“導航”
為了方便深入開展扶貧工作,今年7月,王鑒買了一臺新車。但還不到一個月,白色的新車已經沒了“神采”,變得“灰頭土臉”。中秋假期前夕,王鑒還告訴同事:“回家前,我得趕緊把車送去洗洗。不然,我媳婦兒看見,又該說我了?!?/p>
截至10月,王鑒的新車駕駛公里數已經達到13500公里。短短三個月,已經可以和跑了一年的車子媲美。折合成每天行駛的公里數,王鑒平均每天要駕駛150公里。
東鄉縣的1750條梁,3083條溝,每條路怎么走,每一個貧困戶的住址在哪里......這些信息,王鑒都了然于心,比電子導航都好使。每當第一次到東鄉的新同事被繞得暈頭轉向時,王鑒總會說:“放心,這里的路我熟著呢!錯不了?!?/p>
輕描淡寫的這么一句話,卻讓人忍不住想到,這背后他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耗費了多少心血。東鄉山高路陡溝深,一位同事說,有兩次他還不小心差點摔下山。
王鑒(左二)與同事走訪東鄉貧困家庭
擔當“人工導航”、對貧困戶的情況了然于心,熟悉當地產業經濟......王鑒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了全體扶貧干部的一種精神。扎根扶貧前沿,深入扶貧一線,扶貧干部們俯下身子實干,迎難而上攻堅,練就了“十八般武藝”,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著自己的熱血與青春。